地方扎堆推出高速路免费细则 多数机场路段免费


作者:王子约    时间:2012-09-13





备受关注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地方实施细则近日终于现身。昨日,河北省、湖南省、内蒙古、四川省等多个省份免费细则相继披露。

  交通运输部下称“交通部”公路局相关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交通部此前已敦促各地方尽快出台细节,预计下周所有省市细则将出台完毕,进入最后部署阶段。

  记者了解到,各地方出台细则基本以交通部9月5日下发的紧急通知为蓝本,在通行时间、通行方式和通行范围等方面与交通部要求大体一致。与此同时,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在是否设置专用通道、机场高速是否免费等作出不同的规定,在保障交通顺畅方面也各有特色。

  业内人士对本报称,全国在时间计算标准等方面的统一有利于消费者跨省出行,各地管理上的差异对保障顺畅有积极作用。随着地方细则出台,高速路桥节假日免费已是板上钉钉。部分高速路桥运营商对本报表示已“接受事实”,期待与当地交管部门合作,降低高速公路节假日首次免费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主体基本相同

  现已出台的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地方细则,几乎统一延用了交通部紧急通知的标准。所有省市均明确免费通行的车辆范围为行驶在收费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以行驶证为准。免费通行的时间统一明确为:9月30日00:00至10月7日24:00。在收费管理方面,对于免费通行的小型客车,原则上在入口发放通行卡,在出口时收卡免费放行。

  此外,在现已出台的大部分地区实施细则中,基本采取按“出站时间”这一时间点计算是否享受免费的最后时间点。其中,四川省的方案特别规定,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消息人士昨日对本报称,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后,各地细则研究久无定论。交通部在统一研究部署后,下发紧急通知,提高了各地细则的出台效率。他认为,这些“统一”有利于车主的跨省出行。而在具体实施操作上,通知又以“建议”的方式照顾了各地的差异,为保障交通畅通的灵活性提供了保证。

  部分细节因地制宜

  因各地小型车辆所占比例高低和高速路桥运营状况的不同,节假日高速免费细则曾引起社会广泛的讨论和猜测。在昨日出台的一批细则中,各地均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标准。

  例如,在通行车辆标准上,河北省明确规定免费日期间行驶普通公路的摩托车将继续执行该省原有免费规定。四川省细则强调以行驶证为准,如行驶证为8座的丰田越野车、行驶证为小型货车的带尾箱皮卡车等都不属免征范围。

  对于是否为免费车辆开辟专用通道,各地也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其中,河北省将实行车辆分类分车道通行。交通运输部门将规划确定小型客车专用通道和其他车辆通道,小型客车和其他交费车辆分道通行。而四川各收费站将合理利用现有收费车道,根据收费站实际情况,安装活动式限高门,设置小客车和货车分流指示牌,同时尽可能设置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专用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公布细则的大部分省市将机场高速列为免费范围。四川的方案明确规定成都机场高速公路免费。昨日湖南省高管局召开的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工作布置会也强调长沙机场高速免费。此外,江苏省交通厅负责人也于昨日透露,该省机场高速将列入免费范围。

  运营商忧车流超承受力

  地方细则一定,免费政策即进入预备实施阶段。曾向本报表示“不乐意”的福建某路桥公司高层昨日称仍未接到相关通知,接到通知后希望有关部门能与他们一起协商具体事宜,即使最终确定免费,也应最大化减小首次免费带来的副作用。

  “如果免费,现在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车流量过大,超过目前服务水平所能承受的范围。”该高层称,8天的免费时间相对比较长,这期间如何实现公路的合理养护和服务人员的配置将是工作的难点。他同时希望在免费日结束后政府能帮助企业实现各方面的恢复,称此次免费对政府和企业来说都是一次考验。

  对于车流量过大的担忧,上述人士称不单来自私家车主,火爆的租车市场也是不可小觑的力量。本报记者从北京、江苏等多个租车行了解到,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出台以来,接到大量国庆期间的租车订单。部分租车行价格提高了40%~100%,一些商家也打出了“8天包断租”的霸王条款,但尽管如此,租赁车辆还是供不应求。北京朝阳区一名租车行店面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已将各地车辆统一调运回来进行维护保养,以满足国庆市场的需求。他透露,超过七成车辆已被预订。

  本报从北京、南京等多地交通部门了解到,针对国庆出行高峰,各地都在制定多种预案,确保假日期间交通畅通,不出现严重拥堵事件。(王子约)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