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节能环保重点项目投入3.6万亿


时间:2012-09-13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12日在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十二五 ”期间,节能环保重点项目的投入将达3.6万亿元。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12日在电话中确认,这一数字高于《“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2万多亿元的投资规模,也高于“十二五”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2.3万多亿元的投资规模。

  上个月发布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显示,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需投资约23660亿元。

  另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经济发展多一份环保责任担当

  有一次,笔者去山西某地的矿区,夜晚跟一位矿区领导聊天,聊着聊着,这位领导突然说要回家接水。我深感惊讶,问是何故?他回答:因为当地采矿太多,地表塌陷严重、植被和水系被完全破坏,每天只能按时统一供水两小时,过了这个时间就没有了。

  后来笔者了解到,和这个矿区有类似情形的地方,还不在少数。很多产煤地区,地下被挖空,浅层水系遭破坏;地表被煤矸石占据,不但良田被毁,而且会自燃,散发大量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

  有些类似的地方,已不适合人居住。附近的居民,有钱的已迁居,没钱的就地忍受恶劣的环境和生活的不便,或等待政府给他们另找地方聚集居住。丰厚的矿产资源,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富裕的生活,反倒是一些外地或有关系的开采者,赚了钱就一溜烟走了,把环境风险和灾难留了下来。

  这是典型的环境不公正现象,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现象引发的当地居民与采矿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正日益增多。他们开始要求尽量回避环境风险,或至少与获益者公平分配,共同承担这些风险。

  同样情形,在一些地方政府项目引进上,也存在因环境不公正和信息不透明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长期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单光鼐将环境问题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一起,称为引发冲突的“三驾马车”。有统计显示,近年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

  一方面要发展经济,我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阶段,另一方面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环境风险处于“高发期”,居民环保意识处于“升级期”。如何处理好两者矛盾?除了需要在环评上严格公正外,还需政府与居民开诚布公,信息透明,把得失利弊说清楚。

  比如四川什邡的宏达钼铜项目,当地政府努力引进来,目的本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群众就业、改善民生,但居民担心该项目带来环境污染。政府做的是加法,居民做的是减法,两者如果信息不对称,就容易引发冲突。

  所以,大项目不是不该建,关键是怎么建,建在哪里,有没有充分吸纳民意、充分论证。在地方施政过程中,在经济发展同时,再多一份环保责任担当,或许事件就会朝更理性方向发展。第一财经日报

来源:经济参考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