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千家企业自查承诺履行 同业竞争难题成通病


时间:2012-11-02





编者按:截至11月1日,两市有超过千家上市公司披露承诺自查报告,对历年来承诺事项的进展、原由等做出专项说明。这些公司披露的自查内容显示,虽然有不少公司认真履行了承诺事项,但打擦边球者或者干脆“打白条”者也不少,其中同业竞争难解决,资产注入不了了之等更是成为通病。

  分析人士认为,在证监会持续严格检查、监督和惩罚的基础上,上市公司承诺事项完成率将会提高。

  近日,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承诺事项进行集中检查催生了众多企业自查报告。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11月1日,两市有超过千家上市公司披露承诺自查报告,对历年来的承诺事项进展、原由等做出专项说明。

  这些公司披露的自查内容显示,虽然有不少公司认真履行了承诺事项,但打擦边球者不在少数。记者查阅公告发现,部分企业将承诺“白条化”多年不解决。而面对这一切,公司则给出了环境发生变化、政策使然等种种理由。

  对此,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在证监会表示对上市公司承诺履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后,两市公司纷纷公布承诺履行事项说明。而在事项说明中,上市公司对承诺主体、履行情况、原因都进行了说明。可以说,上市公司基本完成监管要求的相关承诺事项,但也存在部分仍未履行的承诺,其中大部分原因归咎于行业和政策监管的改变。

  自查查出通病

  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搜索来看,从10月1日至11月1日,共有约401家公司出具履行承诺的公告;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同期约有637家公司出具承诺履行自查公告,这些公告的内容以股东和关联方以及公司承诺履行情况、股改承诺居多。不过,由于承诺未设置时间表或用词含糊,不少公司承诺事项“长期有效”,造成承诺事项一拖数年甚至十年以上,却始终处在“长期推进”或“正在履行”阶段。

  总结来看,多数公告中对自查一项提到同业竞争相关问题,而履行状况也喜忧参半,有迅速解决的,也有上市以来承诺目前仍在履行的状况。

  例如,北大荒行情 股吧 资金流在发布的尚未履行完毕的承诺情况公告称,2001年时,大股东曾做出放弃同业竞争的承诺。2003年,大股东再次承诺放弃同业竞争和利益冲突。2007年,北大荒大股东又出具了放弃竞争及利益冲突的承诺函。不过,时至今日,这些承诺依旧“持续有效并正在履行”。

  除了上市伊始的承诺未履行外,股权分置改革时的承诺履行状况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2006年,*ST嘉陵行情 股吧 资金流则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公司大股东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公司在股改方案中承诺:公司将在股改完成后,根据国家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 该承诺已在2006年7月14日发布的《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全文修订稿》中进行了披露,但“截止到目前,该承诺尚未履行”。

  边晓瑜认为,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是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资产重组、再融资、监管要求下进行承诺。这被一些上市公司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包袱,导致其并不积极履行,损害了相关主体的利益。此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承诺履行情况进行专项核查,能督促上市公司履行承诺,维护相关主题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并营造诚信的氛围。

  履行承诺寄望监管趋严

  值得一提的是,亦有因外部因素导致承诺事项延缓的案例。宁波联合行情 股吧 资金流大股东于2009年末曾披露承诺,称收购完成后一年内,启动将盛元房产和已取得的储备土地注入宁波联合的相关工作。此外,2010 年4月14日,荣盛控股集团受让公司29.90%股份的相关股权过户手续办理完成。

  此后,将上述业务注入宁波联合的工作却停滞了下来。大股东称,自收购公司29.90%的股份以来,一直积极筹划将盛元房产和已取得的储备土地注入贵公司的相关工作。但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0月15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证监会落实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规范房地产并购重组》,明确指出‘为了坚决贯彻执行《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精神,证监会已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并对已受理的房地产类重组申请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据了解,目前证监会仍未接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组申请。鉴于外部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上述资产注入事项因重大的政策性障碍而无法实施,经与有关单位咨询并反复磋商,大股东决定暂缓实施该资产注入计划,待前述政策性障碍消除后重新启动资产注入工作。

  对于这些未完成承诺事项的上市公司,边晓瑜称,部分未完成承诺履行的上市公司逐渐完成承诺履行的概率相对较高,但这是建立在证监会持续、严格的检查、监督和惩罚的基础上。然而也会有部分上市公司仍完成不了承诺履行,这或许受政策、行情改变的影响。

来源:证券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