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谷物进口的激增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分析,后市谷物进口仍将增加,而国际谷物期末库存的下滑,也将使我国大米、小麦、大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继续走高。
农业部数据显示,2012年1月~9月份,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289.4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出口453.4亿美元,同比增长4.2%;进口836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382.6亿美元,同比扩大61.9%。其中,谷物共进口1143万吨,同比增涨231.3%。
我国谷物进口的激增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分析,后市谷物进口仍将增加,而国际谷物期末库存的下滑,也将使我国大米、小麦、大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后市价格上扬。
玉米领跑谷物进口
记者了解到,谷物指的是大米、小麦、大麦、玉米等。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为何谷物进口还持续增加?
对此,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表示,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迅速,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进口谷物在成本上有明显优势。“今年我国玉米的进口量在粮食进口总量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主要是受天气的影响,霉变玉米的数量高,导致玉米的进口量大幅增加。”郑宇洁说。从统计数据上不难看出,玉米领跑谷物进口,1月~9月,我国玉米进口411.2万吨,同比增548%。
郑宇洁分析称,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进口增长趋势将持续一定的时间,进口增加将受到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国际粮价以及市场预期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了粮食供需的紧平衡。在人口持续增加、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发展受到农业资源刚性约束的背景下,谷物进口将有利于缓解我国粮食紧缺的现状。
但同时,我国政府也将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
进口谷物具有成本优势
中商情报网行业研究员田悦认为,今年前9个月我国谷物进口量的增加与谷物进口利润高密不可分。
进口商有利可图,谷物进口自然增加。比如,今年前几月大米进口的平均价小于500美元/吨,而国内粳米市场平均价高于600美元/吨。从粮食自给角度看,中国小麦、大米基本不缺,需要进口的只是个别调剂品种。
此外,“当然也有政治因素的影响。”田悦表示,今年以来我国从政治大局需求出发,为了平衡外汇,同美国签订了许多农产品采购大单,这也直接拉动了谷物进口量的增长。
粮食价格还将上涨
预测显示,今年全球谷物期末库存较往年有所下滑,预计后市谷物价格有望上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球期末库存较往年有所下滑,各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充实库存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谷物的出口,增加其进口,此举将会推高国际市场的粮价。
郑宇洁表示,在国内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以及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的影响下,国际粮价依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愿意支出的粮食购买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略高于国际粮价,因此,国际谷物价格的上扬对我国进口谷物数量的影响不是很大。
据郑宇洁分析,今年全国玉米产量较去年略微增加1.7%,而全球玉米产量累计下降2574.09万吨,整体来看,全球玉米供需格局偏紧,玉米价格走势将震荡上行。
而目前国内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国际谷物期末库存较往年也有所下滑,因此我国大米、小麦、大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后市价格将有望上扬。
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已超越其传统意义上的食物供需范畴,越来越成为制约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安全稳定的全球性、综合性战略问题。
而谷物是中国粮食的重中之重。中国对谷物不主张出口,也不主张大量进口。进口量通常要求控制在国内谷物总产的10%以内,那么,今年前九月我国谷物进口大增,总量达到1143万吨,这是否意味着超出了控制标准呢?
中商情报网行业研究员田悦表示,从数据来看,虽然国内谷物进口量大增,但相对中国的谷物总产量来讲仍然较小,进口量仍然控制在总产的10%以内。
国家一向重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前9月谷物进口大增,是否会加剧农民卖粮难的现状?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表示,我国政府一直较为重视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虽然谷物进口大增会对农民卖粮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整体上来说难度不会过于加大。“未来国家还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关注,给予农业适当的优惠政策,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保证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郑宇洁建议,国家应加快土地流转、整合各种要素、实行集约化生产、降低成本;同时,要完善农业的保障条件,提高农作物的抗灾害能力。
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农业发展,国家也应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加大土地整治资金投入力度和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粮食生产需要的微型金融服务;创新粮食信贷担保方式,扩大质押品范围;健全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田悦则表示,从目前来看,谷物进口量的增加还是会对农民卖粮难造成障碍,为了减少谷贱伤农的影响,未来中国可以考虑适当出口谷物,减轻国内谷物供给略微过剩的局面。
来源:国际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