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消息令水泥业大小厂家心惊胆战:环保部正在研究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并将在年内出台。按照业内人士说法,如果这一标准出台,可能吃掉全年行业利润的50%。在本来就利润下滑、产能严重过剩的严峻形势下,此举令水泥行业又面临更加巨大的环境压力。
对于此消息对地方可能产生影响,记者在安徽各地进行了实地采访。
十年成就行业“老大”地位
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海螺成就的不仅是自己的行业老大地位,同时也是安徽水泥在全国的位次。
“截至2011年底,全省境内水泥生产企业206家其中水泥粉磨生产企业125家.2011年,全省水泥工业总产值537.4亿元;利润115.5亿元,利润总额绝对值全国第一;利税总额146.8亿元,利税总额绝对值全国第一。”安徽省建材协会副会长、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申晓林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申晓林说,安徽水泥能成为全国“老大”,得益于安徽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安徽省资源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境内的石灰石资源储量大、品位好。安徽省沿江流域蕴藏着上百亿吨的水泥用优质石灰石资源,这为安徽省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安徽省承东启西,交通便利,水泥产品可以利用长江水系和海洋运输,有着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
不过,资源大省并不必然成为产业大省,产业强弱需要技术等多因素支撑。
“安徽水泥工业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大力实施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省水泥行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无论是国有控股还是民营私企,都抓住了机遇,坚持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企业规模和实力大幅增强,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安徽省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有军说。
“海螺水泥一直是我们学习对象,与大象共舞,肯定会有竞争,但我们更看中的是地方对行业发展所提供的规范环境,因为有了海螺,当地小水泥厂淘汰力度比别的地方大,综合服务配套能力也比较强,这些是我们产业转移比较重视的地方。”铜陵上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外地水泥企业在安徽的也有很多,大家地位相同。
行业再洗牌将更艰难
从技术上看,2009年11月27日,亚洲单线规模最大的年产40万吨熟料/60万吨水泥的新型干法白水泥生产线在安徽投产,该项目技术新、工艺优、能耗低、产能高,能耗比其他白水泥厂低30%,产品品质已超过国家标准,达到美国通用EN197标准规定,标志着安徽白水泥制造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世界上目前有18条万吨以上级水泥生产线,有6条在安徽海螺。其拥有的三条12000t/d生产线不仅单体规模达世界之最,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安徽水泥业技术全国靠前,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达1.2亿吨。截至2011年年末,全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超过98%,全国是89%。”王有军说。
除在技术上差距不大外,各家目前还都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即行业困境。
“今年1—9月份,全省水泥产量7770万吨,同比增长17.8%,但前8个月全省水泥工业实现利税总额同比下降57.3%,利润总额26.2亿元,同比下降66.5%,在全国居第21位,但利润总额绝对值在全国居第3位。”安徽省建材协会监测处处长、水泥协会副秘书长刘功顺说。
目前国内新型干法水泥窑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普遍在800毫克/标准立方米,据了解,将要实行的新标准方案包括300毫克/标准立方米和400毫克/标准立方米两个方案。此外,由于目前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普遍较低,2010年,中国前十家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为25%,而国际平均水平为45%。“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将达到35%。
以安徽为例,除上峰水泥外,安徽境内还有珍珠水泥、盘景水泥、润基水泥、淮北相山水泥、天瑞水泥、巢湖铁道水泥、南方水泥等优势集团,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境内水泥生产企业206家其中水泥粉磨生产企业125家,各家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至于“东道主”海螺,则更是占尽天时、地利优势。
十多年来,发家于安徽的海螺水泥先后在全国其他18个省份建成了110家大型熟料基地或水泥粉磨企业,总产能达1.9亿吨。
这意味着,提高标准只是水泥企业洗牌导火索之一。
受访者普遍认为,一旦“史上最严厉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出台,包括海螺水泥在内,各家均不能幸免。而在行业低迷期执行,将加剧不确定性。这是因为,一方面,目前水泥业厂家不论大小强弱,持续走低的行情让各家自顾不暇,鲜有精力再进行扩张,另一方面,技术改造更新需要投入,目前情形下,企业钱紧。
“行业洗牌政府不会也不可能插手,兼并重组是企业的事,行情好的时候,提高标准,推行新技术,对‘吃技术饭’的企业将更有利。但在行情低迷时,资金为王,不确定性会增加。”刘功顺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