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电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入IPO排队大军的消息引来众多媒体及业内人士的关注。
资料显示,自2004年开始,中影就不断传出准备上市的消息,但一直未被付诸行动,时至今年11月27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刊登出了中影和上影已于近日提交IPO申请的消息,这才将中国两大电影界巨头上市的消息“浮出水面”。
但是证监会信息仅显示了中影和上影双方的主承销商分别为中信建投证券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并未披露更多的信息。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分析,中影募资投向更侧重于影院发展,其将把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院线业务扩展和影院建设,使公司的电影产业链下游业务得到强化。而“地方队”上影的募资投向则偏重于主业的全面发展,或将实现主业的分阶段上市,其主业包括发行、制片、媒体和技术等。它们的区别在于发展的业务板块有所不同,中影侧重于专攻,上影侧重于求全。但是这两家举足轻重的“行业老大哥”的上市将会对电影产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国家队”带来的冲击
此次中影和上影冲击IPO,中影和上影各被加上了“国家队”和“地方军”的名头。
资料显示,中影股份成立于2010年12月9日,注册资金14亿元,由中影集团联合中国联通、长春电影集团、江苏广电集团、湖南电广、国际电视、央广传媒、歌华有线等七家战略投资者设立。其中,中影集团占股93%,成立时中影股份的整体估值约为21.3亿元。中影集团现拥有14家全资子公司、34家控股和参股直属事业单位,经营业务包括器材租赁、制片、洗印、进出口、发行、院线和卫星电视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电影产业链。
据公开数据显示,上影集团2011年主营收入为20.1亿元,净利润1.94亿元。尽管已覆盖整个电影产业链,上影集团的现金流主要还是来自上影联合院线。目前,联合院线在全国73个城市拥有192家电影院、934块银幕,2011年联合院线票房占到全国票房的11%左右。今年联合院线的票房有望超过16亿元,集团利润超过2个亿。
而在“蛋糕”只有这么大的情况面前,而绝大部分市场和硬件资源已在“国家队”和“地方军”手里的事实,则引发了一个讨论。
其实除中影和上影外,西影集团和潇湘电影集团都在积极的为上市做准备,而“国家队”和“地方队”作为中国电影业的龙头代表,尤其外加其背景所带来的各种优势,如果冲击IPO成功,再让其插上“资本”的翅膀,无疑是如虎添翼,那又会对中国电影产业内的民营企业造成怎样的冲击呢?
沈哲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中影和上影上市成功,从短期看,会对民营企业造成较大冲击,上市后,公司将有充裕的资金扩张业务,但从长期看,冲击程度强弱需依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及运营管理能力而定。但在短期内,随着中影、上影的迅速扩张,将会在行业内掀起一股兼并潮,促进中国电影业的整合。”
一业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虽然众多电影企业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不同,民营企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行、制片等方面,在院线等方面相比中影竞争力相差甚远,一旦像中影这种对于产业覆盖面很强的企业上市后,肯定面临着市场的整合,也许在不久我们就会看到电影业的整体洗牌。
投资者需保持谨慎态度
从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对影院安装2K和1.3K数字放映设备补贴的通知》的出台,到2010年国务院和九部委出台指导意见,再到2011年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政策利好,可以看出政策在文化产业上不断地给力。
就在日前,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刚刚发布了四项扶持通知,分别对制片方、影院进行了返还已上缴专项资金、按票房比例予以资金奖励等形式的资金补贴。
其中,《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更是被业内人士所追捧,该通知指出,未来将对进入市场发行放映的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按影片票房收入分档对影片版权方进行奖励,其中,票房达到5亿元含 以上的可获得1000万元的最高奖励。
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吸引众多资金纷纷涌入这一行业。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5—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共发生VC/PE投资事件28起,其中已经披露投资金额的案例有26起,披露投资金额2.56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985万美元。2008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却创下2005年以来单笔平均投资额最高值,达1352万美元。2010—2011年依然有所提升,2011年的投资总额更是高达1.36亿美元。
大量资金的流入,影视产业也显现出了投资过热的现象。
“目前,文化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由于‘口红效应’,影视产业在低迷的宏观环境下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受到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但是影视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热钱的涌入将加剧影视业的浮躁,影视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投资风险较大,它很可能会像光伏、风电等产业一样,出现先上市圈钱,然后股价一蹶不振的现象,投资者需要保持谨慎态度。”沈哲彦说。(侯耀东)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