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收购全峰快递30%股权 电商巨亏之下仍扩张


时间:2013-01-15





 继京东、苏宁获得快递运营牌照之后,国美开始筹谋进入快递领域。

  1月14日,全峰快递内部高管向本报记者透露,国美已经和全峰展开了合作,国美将出一部分钱收购其股份,这份收购协议将原本在当日下午签署,后推迟了签约时间。

  “这是一场双赢的合作。”中国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表示,快递市场上的“黑马”全峰快递需要资金,而国美需要延伸产业链,发展个性化的快递配送服务。

  入股“黑马”

  全峰发展迅速急需资金,在国美之前,传腾讯也有意控股全峰

  “国美入股全峰快递基本谈定。”1月14日,全峰快递内部高管向本报记者表示,收购的股份尚未确定,资金也还未最终确定。

  而一位行业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双方初步洽谈的结果是,国美出资3亿收购全峰快递30%的股份,初期出资1亿,其余资金分期到位。

  上述高管介绍,全峰快递成立于2010年,2011年7月16日全峰开始正式运营,2011年全年只有每天2万票,2012年多的时候达到了每天40万票。

  上述高管介绍,国美考察了全峰快递半年多,认可全峰快递发展模式。国美旗下拥有国美在线、库巴网,也急需要快递公司提供良好的服务;而反观全峰快递业务,普通商件约占80%,而网购快件只占20%,需要网购快件业务比例。

  “获得融资后,全峰快递进一步发展全国网络。”上述高管表示,全峰快递正处于成长阶段,急需要资金。

  而一位快递从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全峰快递创始人兼总裁陈加海确实是一位“实干派”人物,从一线打拼成长起来的快递管理者。陈加海最早在申通做小承包区,后来加盟中通,负责上海区的业务,再后来调任北京中通统管华北。2010年,北京中通被上海总部直营,陈加海从中通辞职,创建全峰公司。

  “陈加海打下了中通北京市场,其管理团队在北京的配送速度曾超过顺丰。”上述人员表示,国美与全峰快递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而近期华南一快递界的资深管理人士即将要加盟全峰快递,进一步加强全峰运营能力。

  而实际上,快递市场上的“黑马”全峰快递引起了多家电商的注意,早在2012年3月就传出了腾讯要控股全峰的消息,不过此后没有消息。上述全峰快递高管表示,腾讯并未入股全峰快递。

  “国美入股全峰快递,是一桩双赢的生意。”徐勇表示,加盟制的全峰快递,攻城略地急需大量资金。而国美的双品牌电商战略,也急需要良好的配送系统。

  流血扩张

  2012年前三季度国美亏损6.87亿元,电商业务成亏损主因

  国美与全峰最大的问题是业务整合存在困难。

  徐勇认为,国美与全峰的业务尚有难度。全峰主要集中在5公斤以下的快递包裹,“最后一公里”配送采取的是电动车等运输模式。而国美在线、库巴网卖出的主要为电器,目前国内运输公司主要用汽车完成终端配送。当然,全峰获得资金后,其配送模式或将作出一些调整。

  近年来,京东、凡客等电商都开始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布局物流。而竞争对手苏宁电器,也大力发展物流,并获得了快递牌照;2011年,京东商城发布了未来3-5年,投入约50亿元用于物流建设。

  面对竞争对手的大举扩张,2010年11月,国美电器斥资4800万元控股库巴80%股份。2012年5月,黄光裕通过其掌控的两家公司收购全资收购了库巴网和新锐美运营“国美在线”的公司实体.

  2012年12月,国美在线与母婴用品品牌亲亲宝贝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前期投入10亿元建设母婴频道,该频道预计今年一月正式上线运营。

  不过,在网商领域大举扩张的国美却一直在亏损当中。根据国美电器00493.HK财报,2012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5.01亿元,而2011年同期则总利润12.5亿元。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亏损为6.87亿元,电子商务亏损被认为是国美电器亏损的重要原因。

  而反观竞争对手苏宁电器,则实现了一定比例的盈利。苏宁电器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净利润6亿元,前三季净利润23.5亿元。

  2012年10月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清表示,2013年国美的发展战略包括物流基地、IT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业内普遍认为,国美发展物流具有优势。目前,国美在全国200多个重要城市拥有独立的大家电仓储,在全国县级以上市场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大件商品,实现本地化物流配送。

  徐勇认为,国美“最后一公里”配送有三种办法:自建物流体系、采用第三方物流、与物流公司战略合作。无疑,国美入股全峰快递,最节约资金,也能根据自身的销售体系打造特殊的物流服务。

  截至发稿,国美电器人士向本报记者回复,暂时不清楚与全峰快递合作事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