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即使增加菜地面积,供给与需求还是有距离。”
1月15日,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付崇兰说起近期的北京蔬菜价格上涨,就有很多话要说。
尽管目前北京提出要在郊县建设70万亩的蔬菜基地,使得本地蔬菜供应北京3成的比重,但实际很难做到。
农业部数据显示,2012年年底,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在田蔬菜面积105万亩,同比增长2%。
不过,近期因为冰雪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升过快。据统计局调查,12月份华北地区菜价上涨最多,平均涨幅达31.3%,个别省份接近40%,有的市县甚至接近70%。50个城市12月下旬的一些蔬菜品种价格上升过快,其中油菜、黄瓜、大白菜价格分别比11月下旬上涨31.7%、30.0%、21.2%。个别城市的个别蔬菜价格上涨近170%。
菜价上升快,导致物价上升明显。2012年12月份全国蔬菜价格环比上涨17.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环比上涨约0.46个百分点,即在0.8%的CPI环比总涨幅中,近60%来自菜价上涨的影响。2012年12月,CPI总水平同比上涨2.5%,比11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呈现加快回升态势。
1月15日国务院下发《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再次强调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期望从流通环节降低蔬菜等农产品成本。
种植面积增加菜价反涨
每年冬季,蔬菜价格都会出现季节性反弹,北方尤其明显。
为此,国务院在2010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提出要稳定和增加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切实提高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特别要抓紧制定郊区“菜篮子”建设发展规划,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
为此,包括北京、武汉等全国很多大城市都制定了蔬菜基地的规划,北京还提出在十二五末,本市菜地总面积将提高到70万亩,蔬菜自给率将提高到35%。此外,根据规划,2015年前,北京将在张家口等周边地区再发展20万亩蔬菜基地。
实际情况是,近年来全国的蔬菜面积也是增加的。比如据农业部数据显示,去年12月底,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在田蔬菜面积105万亩,同比增长2%。蔬菜产量94万吨,同比增长4.1%。分种类看,20类蔬菜中菜豆、大白菜、豇豆、大蒜、莴笋、萝卜、结球甘蓝等7类蔬菜产量同比增3%以上,其余蔬菜产量同比变化不大。
不过各地蔬菜价格仍大涨。去年12月份,蔬菜产地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20类38种蔬菜平均地头批发价为2.76元/公斤,环比上涨33%。其中,圆茄子、四季萝卜、蔓生菜豆、青椒、西葫芦、黄瓜等29种蔬菜地头批发价上涨10%以上。
新发地统计部主任刘通认为,北京的蔬菜供应南北方都有,但是冬季北方蔬菜生长缓慢,供应慢些,本地供应的更少。低温雨雪也影响了蔬菜供应。
有专家认为,雨雪天气导致很多商家不愿拉货,同时菜农也不愿在冰天雪地摘菜,这导致实际市场供应减少,菜价上升过快,但是目前影响菜价的仍是天气短期因素。
蔬菜基地应控制
北京商发集团顾问王兢认为,全国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但是北方因为气温低,难以增加蔬菜生产,所以北京要解决冬季蔬菜供应,还是需要在南方建立基地增加蔬菜供应。
“北京在周边建立蔬菜基地并不管用,因为冬季气温低,难以进行蔬菜生产。”王兢说。
根据他的判断,北京的种植蔬菜成本高,实际上无法让农民进行生产。而如果要建立蔬菜基地,只能在南方省份,但是需要由本地控制,比如蔬菜基地生产的菜只供北京,这样不会导致雨雪天气无人运输而菜价过高。
据悉,目前北京已经有在海南、广西、广东、云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东北建立蔬菜基地的想法,其中南方省市基地供应北京12月到次年4月的蔬菜,其余地区供应7、8、9月的蔬菜。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付崇兰认为,实际上像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要靠本地来增加蔬菜面积是很难的。因为即使根据北京十二五规划,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供应30%以上,还是比例很低。 “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很大,北京的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北京蔬菜供应仍需要以外来为主。”
根据社科院《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到2011年年底,全国城市共657个,其中常住人口超过800万的有30个,超过1000万的有14个。这些大城市因为人口多,如何供应农产品是一个问题。因为现在要提高城镇化水平,会使得城市生产农产品的土地面积下降,种地收益很低,因此如何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很关键。
记者获悉,近年来北京郊县蔬菜种植面积大幅降低,比如顺义受城市化扩张挤压耕地影响,2010年顺义区蔬菜播种面积16万亩,比2006年减少17.7%。在北京郊县,即使给农民每月800元的工资,已经难以有种菜吸引力。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安玉发则认为,需要警惕政府好心办坏事,因为现在蔬菜价格高,会吸引农民加大投资,如果政府盲目鼓励扩大种植面积,政府干预的结果是,菜价可能会在淡季大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