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去年盈利多少?”“你们去年开了多少户?”这是年初时券商营业部老总互相见面时的特殊问候语,而今年又添了一句话“在做什么新业务?”
1月12日的上海,寒风萧瑟,细雨绵绵。在经历了一整年的熊市严冬后,以营业部总经理为主,包括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营销总监在内的110余位上海地区券商经纪管理人士围聚“取暖”,在“2012证券同业联谊年会”上探讨营业部的突围之路。
去年的这个时候,这些人同样聚在一起热议转型,意图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然而一年之后,全行业仍在面临业绩下滑的窘境,如何从“通道业务”走出来的讨论仍在继续。
转型之必需
相对部分地区采取设立佣金下限的措施,上海地区的竞争则更为充分。根据与会人士透露,去年上海的佣金率大致停留在万分之五至万分之六的水平,单纯依靠传统的股票经纪业务已然走入了“死胡同”。
“20万亿的股票流通市值已经成为一片红海,平均收益不到1%,而现金管理产品的收益却在2%以上,更何况如今现金管理产品整个行业市值才5000亿,大概相当于一个农行浙江省分行的储蓄规模,券商在其间大有可为。”上海证券副总裁黄华发言称,基于客户保证金的现金管理产品将是经纪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黄华认为,无论市场牛熊,相对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一直是证券公司的短板。所以从现金产品到固定收益产品,是锁定客户、扭转行业现状的重要手段。目前,现金产品已经是基金公司和银行重点承诺的产品,他预测最迟到今年第二季度,所有券商都会疯狂地推出现金产品。
据统计,自2011年10月监管部门批准信达证券“现金宝”产品至今,券商已成立现金管理计划产品16只,成立规模约280亿元,最新规模约234亿元,占客户保证金比尚低。
招商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随着现金管理业务全面推广和深度渗透,现金管理业务规模将快速提升,未来券商现金管理业务市场有望达到千亿,为券商带来4%~6%的收入贡献。
此外,也有营业部老总指出,融资融券、券商资管开放带来的银证合作、新三板等业务也是券商营业部应该调整发力的方向。
不少营业部老总在表示赞同之余,也感慨目前的大多创新业务还是建立在经纪业务上的再挖掘,客户不断增长的资产规模仍是基础。
“有了资产规模,才可以在此之上做更多变型。我相信一个100亿资产规模的营业部,和一个10亿资产规模的营业部,未来在创新上面的竞争力肯定有很大差异。前者可以变化的方式更多,延伸的业务线更长。”兴业证券上海民生路营业部总经理姚烈称。
创新之艰难
一些券商人士也觉得,虽然“创新”是营业部的当务之急,但一拥而上未必能取得好效果,还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姚烈认为,客户结构决定了营业部未来的创新力度。若营业部以企业和机构客户居多,那么眼下的形势是非常适合创新的,若客户结构以散户为主,或在老城区或边远地区的营业部如果盲目进行业务创新,可能不具备客户基础,转型努力也许徒劳的。
也有一家上市券商人士分析道,其所在一家苏州地区营业部,拥有较多机构类客户,以做债券承销为主,通过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把当地中小企业发债的需求全部承接下来,目前该营业部在债券承销上的收入已经是经纪佣金收入的数倍。
“关键不是创新什么,而是谁先创新。在转型阶段,哪家营业部将其自身的特色做出来,在行业当中又领先,它得到的市场影响力和口碑效应也是不一样的。”一家券商营业部的营销总监对记者称,2010年初,有营业部“首开先河”地开户送手机,而到2010年年底,开户送手机已然成为营业部开户的标准配置。但是第一家做营销的营业部和第十家做营销的,在市场上获得的客户规模明显不一样。
“我们也想创新,但是没人能做,没人会做。业务员学习能力太差,很多东西创新不来,同质化竞争下,厮杀还是太激烈了。”也有一家本地小券商的总经理感叹道,这也是不少营业部遇到的共同问题。
“最重要的是创新的发令枪是否已经打响,我们是否能冲得上去。”上海证券同业公会副秘书长桂华况说道,在往前冲的时候,也还是要看一看,路上是不是还有坑,我们的保险带是不是系上了。(彭洁云 吕雅琼)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