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拟提高排放标准 重庆摩托业遇困谋跨界经营


作者:鄢银婵    时间:2013-02-01





辛勤耕耘巴西市场5年之后,重庆数家摩托车企业开始有“撤退”的想法。

  据重庆当地媒体报道,由于巴西政府定于2014年实施更严格的车辆“国四”排放标准,技术尚无法达标的重庆摩托车企业正被迫缩减当地业务,向这个拥有重庆摩托车两成出口量的市场道别。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由于国内不少城市“限摩”以及电动车、微车快速发展,国内大中城市逐渐淘汰摩托车,国内市场一度萎靡不振;同时,摩托车企业征战海外市场也面临重重难题,内外交困。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宗申动力、力帆股份、建摩B、ST嘉陵等以摩托车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不约而同的玩起了“跨界”。分析人士指出,摩托车行业已成夕阳产业,摩托车企业早布局“跨界”有利于长期发展,但也需警惕盲目。

  标准提高巴西市场遇阻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嘉陵集团在巴西马瑙斯独资建设的工厂正式投产;2009年,宗申集团成功收购巴西当地第三大摩企Kasinski;力帆摩托、建设摩托等在此期间均将市场拓展至巴西。

  “当时巴西有1.8亿人,摩托车保有量仅1000万台,市场空间很大。”中国汽车协会摩托车分会秘书长李彬说,根据巴西外贸秘书处的统计,2006年中国摩托车和汽车零部件对巴西出口额分别达到4839万美元和196万美元。

  同巴西市场迥然不同的是,当时国内摩托车市场正经历寒冬。“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大幅上涨等因素以外,‘限摩令’也让摩托车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农村和海外市场。”李彬表示。

  据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汽车工业处数据显示,2012年重庆出口的300多万台摩托车中,出口巴西的达60万台左右,占比高达20%。巴西已经成为重庆摩企的主要海外市场。

  令重庆摩托车企业忧心的是,这两成市场份额很可能不再是囊中之物。

  日前,力帆摩托车外贸公司副总经理朱小满接受《重庆商报》采访时称,巴西市场已基本成为日系车的天下,留给中国摩托车企业的市场份额不足5%,力帆向巴西的出口量已经从上万台降至千台。宗申、隆鑫等企业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多家企业目前在巴西的销售业务处于“半停滞”状态。

  “现在巴西的业务确实做得不好。”力帆集团企划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这一话题对公司来说比较敏感,暂时不方便接受相关采访。

  而据媒体报道,导致重庆摩托车企业征战巴西受挫的主要原因是,巴西政府定于2014年实行的“国四”标准,该标准同我国的“国三”标准,对车辆尾气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技术升级增加的成本,则会令摩托车企业最终失去价格优势,减弱了同日系、欧美系摩托车竞争的话语权。

  除了巴西市场,目前在东南亚的市场境况也不尽如人意。重庆隆鑫摩托对外贸易部一名人士表示,为了抵御日系车抢夺东南亚市场份额,不少重庆摩托车企业甚至推出“零首付”以保份额。

  主业下滑多元经营寻出路

  1月29日,建摩B发布的2012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12年亏损1.3亿~1.5亿元,每股亏损0.27元~0.31元。而2011年建摩B的亏损额为1.88亿元,公司股票存在退市的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重庆4家摩托车上市企业中,一度存在退市风险的还有ST嘉陵。2010年、2011年、2012年1~9月,ST嘉陵分别亏损2.53亿元、2.75亿元、1.12亿元,2012年5月被上交所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2012年下半年,ST嘉陵通过出售广东嘉陵相关资产扭亏为盈。据其日前发布的2012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盈利1000万元左右。

  此外,根据力帆股份、宗申动力2012年三季报显示,其净利润也均有所下滑。安信证券分析师甘翔认为,上述企业业绩下挫的一大因素是,摩托车市场当前面临的内外困境。

  面对摩托车市场的不景气,上述摩托车企业选择了“跨界”以应对。

  日前,力帆股份公告称,将投资6.7亿元筹备实施新能源电池项目,计划在3年内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200万只摩托车蓄电池、165万只汽车蓄电池、200万只电动助力车蓄电池和1万组锂电池的产能。此外,早在数年前,力帆股份就已开始进军住宅、商业金融地产领域,企图分羹地产盛宴。

  宗申动力则早在2002年便进入矿业,并在2007年成立宗申天佑矿业有限公司,在云南开采铅锌矿;而据其2012年11月公告,公司将收购北京华安天诚10%的股份,进军航空领域;其母公司宗申集团则已与重庆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香港天泽通用航空公司合作生产美国通用飞机。

  甘翔认为,在主业空间缩小的前提下,拓展公司产品线,增加盈利渠道,不失为一个方法,但也面临投入大,导致公司资金紧张等问题。

  而据力帆股份公告,其在2012年9月便发行了19亿元公司债,用于偿还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9.55亿元银行贷款,剩余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改善经营。(鄢银婵)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