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在一些大城市里,买菜难、买菜贵成了很多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很多地方的农产品价格甚至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天价”。
一方面是老百姓们每天都在为自己手中“菜篮子”烦心,另一方面,卖菜的农民却因为找不到销售出路,眼睁睁地看着辛苦种了一年的菜烂在自己的地里。于是,微博上近来也出现了不少“帮帮农民朋友”的“卖菜”求助帖。
一买一卖,两方面临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目前我国农业供销体系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出现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在昨天正式上线的国内首个网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海五鑫农产品交易网。
农产品网上交易这种新的方式,很多朋友并不陌生。上海五鑫农产品交易网与“本来生活网”及“我买网”有所不同,这个网站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卖菜的农户与买菜的人直接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易。网站运营者收取的只是千分之六的交易中介费。
简单地说,上海五鑫农产品交易网,就是一个虚拟的菜市场。卖菜的在这个网站上租赁摊位,租金就是这个千分之六的交易佣金。买菜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这个虚拟的菜市场里进行选购。
不过,这个虚拟的菜市场比咱们生活中的菜市场科技含量高。对于进入市场进行买卖的农产品,五鑫农产品交易网会对它们的数量、价格等信息进行实时公布,还提供远程交易平台,支持买卖双方用网上银行完成交易。
网站的创办与运营者上海五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园希望,自己打造出的这个平台能彻底摆脱实体农产品交易过程中过多流通环节带来的层层加价,从而让消费者买到真正平价的农产品。林园认为,通过五鑫农产品交易网,可以使到达百姓手里的农产品价格便宜至少30%。
上海五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园的这个构想看上去的确看美好。网络信息平台的及时、公开,似乎与目前农产品产、供、销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恰好能对接。但可惜的是,这个类似淘宝网的伟大构想面对的商品,不是小裤衩、小T恤这样的商品,而是具有特殊商品属性的农产品。大家都知道,这吃到嘴里的菜,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农产品的生产,会因为天气、季节等不可抗力的影响,有很多不确定性。这样一来,就对这种网络虚拟菜市场的商业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
在五鑫农产品交易网这张看似很美的蓝图面前,无论是供应商卖家还是采购商买家,其实都有些“云里雾里”。事实上,上海五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不是第一个尝试者。之前有很多企业都尝试过搭建这样一个网上的虚拟菜市场。但是,这些尝试大都以失败告终。这也是五鑫农产品交易网能在电子商务如此发达的现在依然成为“国内首个网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原因。
曾经在农产品批发电商平台搭建上有过尝试的北京德天御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王大钧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几笔投资,都唏嘘不已。看到了五鑫农产品交易网上线的消息,王大钧连连摇头感叹:又一家“不怕死”的企业,将撞死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南墙”上。
在王大钧看来,五鑫农产品交易网的模式,依然没有能够跨越农产品电子商务面临的四大难关:产品标准化、食品安全监管、买卖有效对接以及盈利模式。其中,产品标准化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王大钧这样的业内人士最担心的。
王大钧:因为农产品比较特殊,种类非常多,蔬菜等等这些东西标准化做的很难,还有保质期很难做到,不像家电这些产品的保质期很长,他要做这种电子商务保质期控制非常严格,另外质量管控,产品向普通农户收购再通过B2C平台卖给消费者,这个中间的环节很难控制。
近来,我国多地果蔬丰收后,出现的大面积滞销现象很多。也有部分农民走出田间地头,在互联网上销售农产品,成为连通城乡果蔬市场的“农民网商”。但是会玩高科技的农民毕竟占少数。如何让更多“卖菜的人”上网接受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大钧:这种中介做起来很难,农民不是特别好打交道,市场化这种一时半会扭转不过来,现在收中介费不是特别好收的,另外农民的品质意识、品牌意识还有标准化意识都比较淡薄。
同时,业内人士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业务模式单一,缺乏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控制能力也是制约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业内人士:所以说在未来不是他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问题、品质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有人认为,除了在农产品产业链上,五鑫农产品交易网缺乏对完整产业链的掌控。在事关电商生死的“最后一公里”物流控制上,五鑫农产品交易网也没有太大的优势。之前我们的节目中,也说过很多做生鲜农产品生意的电商,受制于物流的问题,最后都以失败收场。
所以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能站得住脚的,只能是像中粮“我买网”以及阿里巴巴那样,有实力对农产品全产业链进行控制的大企业、大电商。
业内人士:我买网可以说他有大量的这种产品,他自己的供应链、库存、物流都在手里面,他可以做,前一段时间看马云也想做,他要强调的是电子交易非常强,无可以做到而且有品牌,其他的公司特别有难处。
来源:中国广播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