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继续扩张 贸易争端成威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28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当地时间17日发布的“褐皮书”显示,3月至4月初期间,美国经济实现轻微到温和的扩张,就业市场持续增长,整体物价小幅上扬。然而,不久前爆发的飞机补贴风波让美欧贸易谈判形势变得更为复杂,美国对欧盟的关税威胁也给自身经济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经济实现温和扩张


  美联储当天发布的报告是根据下属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最新调查结果编制而成,也称“褐皮书”。报告显示,与美联储发布上一份“褐皮书”时相比,美国经济活动整体维持轻微到温和的扩张,部分辖区经济增长势头有所增强。制造业增长整体良好,但很多辖区指出存在与贸易相关的不确定性。波士顿地区报告显示依然担心关税的影响,费城地区报告显示“全球需求疲软和贸易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造成压力。


  同时,大多数辖区房屋销售更加强劲,但也有部分辖区报告高价房屋需求较低。较低的抵押贷款利率可能意味着春季购屋季将表现强劲。达拉斯辖区的住宅市场联络人报告称,从2月中旬到3月底,客流量和住房销量明显上升,尽管总体销量同比持平。


  就业方面,有9个辖区就业市场实现温和、适度增长,其余3个辖区实现轻微增长。但与技术和专业相关的岗位用人紧俏,导致整体就业市场依然吃紧,抑制了增长。大多数辖区表示,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岗位缺乏熟练工人。


  工资方面,紧俏的劳动力市场持续带来薪资压力,大多数地区报告称薪资温和增长,总体与前一年增速类似。企业已通过提高奖金和福利待遇,以及适度加薪来应对劳动力市场紧俏。其中,纽约联储的报告指出,一些就业机构看到,应聘者对于工资的要求和雇主对于工资的报价之间存在巨大且还在不断扩大的差距,这导致一些雇主错过了优秀的员工候选人。此外,制造行业的工资相对没有谈判空间,而服务业对工资更加灵活。


  褐皮书让美联储了解到联储官员在各自辖区内观察到的具体情况,这些信息可能会成为他们评估经济表现和决定利率立场的基础。美联储上周公布的3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3月份停止加息的决定源于对美国和全球经济的不安,并且通货膨胀出人意料的低迷。


  贸易争端成为威胁


  尽管褐皮书显示美国经济在温和扩张,但与此同时,美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让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对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美欧分别指责空客、波音享受对方非法补贴的贸易争端再度升级。在美国于8日威胁对价值约110亿美元欧盟商品加征关税之后,欧盟于17日也开出一份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清单,威胁加征关税。但欧盟同时表示最终对多少金额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也将考虑到世贸组织就波音补贴案的仲裁决定来作出。目前美欧双方都在就各自发布的拟征税商品清单征求公众意见。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的委员马尔姆斯特伦在声明中说,欧盟必须为欧洲飞机制造产业捍卫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欧盟并不希望与美国针锋相对。声明还明确释放了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意愿。


  此次美欧就空客与波音公司补贴的诉讼争端升级进一步加大了双方解决贸易争端的难度。此前,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的关税,以及对欧盟汽车及零配件的关税威胁也令美欧贸易谈判前景面临更加巨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去年6月1日起向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钢铝产品加征关税;作为报复,欧盟同月22日对总额28亿欧元(约合32.6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


  美国商务部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月份贸易逆差再度收窄至494亿美元,创8个月来新低。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2月欧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从上年同期的209亿欧元扩大至216亿欧元。分析认为,2019年头两个月欧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扩大,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紧张关系。


  多因素拖累经济加速


  由美国大型企业高管组成的“商业圆桌会议”3月份公布的第一季度经济展望显示,企业高管经济信心指数降至95.2,是2017年以来最低。该指标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也可能加剧投资者对未来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分项指标中,企业投资计划指数和销售预期均出现下滑,显示企业高管对今年经济增长形势并不乐观。


  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承受美联储加息压力出现低迷。去年第四季度GDP显示,美国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第四个季度下滑。此外,减税政策和增加政府支出举措导致美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迅速增加,成为美国经济中长期增长隐患。数字显示,2018财年联邦财政赤字达到约7790亿美元,创2012年以来新高。同时,美国公共债务总额也达到创纪录的22.01万亿美元,显示美国财政状况不可持续,对经济增长造成压力。(记者 秦天弘)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