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企业携手新能源汽车研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0-18





  柴油车尾气排放作弊令"德国制造"的金字招牌黯然失色。为了提高空气质量、加强环保,德国多个城市今年陆续出台老旧柴油车禁令,欧洲议会也在日前表决通过更严格的汽车碳排放标准。应对新挑战,欧洲企业深知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必要性,两国企业携手投身一波新能源汽车研发热潮。


  已在欧洲经营多年的中国比亚迪公司欧洲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何一鹏表示,电池、电机、电控及整体动力系统,电动汽车这一核心专长是比亚迪成功的基础。在整个欧洲,比亚迪已经是纯电动公交车的头号供应商,市场份额超过20%。


  据何一鹏介绍,比亚迪目前的发展重点是城市公交车以及叉车,其他新能源产品也将很快推出,比如卡车和其他类型的乘用车。


  在德国,为了回应"柴油门"丑闻及由此导致的城市驾驶禁令,保时捷公司上月底率先宣布放弃柴油发动机,成为第一家放弃柴油发动机的德国汽车品牌。


  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卢姆表示,今后保时捷将专注于汽油发动机和混合动力车以及将自2019年开始生产的纯电动汽车。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18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达123万辆,成为电动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其次为欧洲,保有量为82万辆。德国政府宣布,计划在2022年前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的目标。


  看到了双方的市场潜力,德国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公司Hubject日前与中国一家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制造企业星星充电就新能源产业合作事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家企业将共同搭建起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充电网络,完成10万个充电网点的建设,探索新能源领域合作新模式,为全球电动汽车车主打造便捷的充电新体验。


  在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看来,这不仅是两个企业的合作,也是两个区域的合作。她表示:"我们很高兴与Hubject联手合作,由此让更多人可以便捷体验我们在中国和欧洲的充电平台。"


  Hubject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哈恩说:"通过对星星充电实验室、充电场站、智能运维平台和产品的深入了解,我们在中国找到了一位完美的合作伙伴,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市场实现客户友好型充电的愿景。"


  在克罗地亚,位于首都萨格勒布远郊的里马茨汽车公司创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注研发电动汽车全套技术及电动跑车的中型企业。公司此前宣布,中国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向其投资3000万欧元,用于新产品研发和扩大产能等。


  里马茨汽车公司在一份声明中援引骆驼集团总裁刘长来的话说,骆驼集团计划大举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中国汽车厂商提供先进的电池、传动系统和零部件。骆驼集团在进行市场调研后发现,里马茨汽车公司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领先,是骆驼集团完美的合作伙伴。


  欧洲议会近日表决支持汽车碳排放到2030年比2021年减少40%的目标,并计划到2030年电动汽车或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每公里50克的汽车销售占比达到35%。此外,碳排放超标企业还要向欧盟支付一定额度的罚金。


  合作、共赢才能持续前行。在能源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面对更高的排放标准和环保要求,中欧企业只有携起手来,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道路上越走越好。(作者:朱晟)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蒙古国抢搭中欧班列“快车”

    提到中欧班列,很多人可能想不到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蒙古国。事实上,这一“草原之国”是中欧班列中通道上的重要过境国。根据蒙方提供的数据,蒙古国铁路主干线,即连接俄罗斯与中国的铁路总长为1100公里,年平均货物运输量...
    2017-04-19
  • 七国铁路部门签署《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

    日前,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七国铁路部门签署《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这是中国铁路部门第一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部门签署有关中欧班列开行方面的合作协议。
    2017-05-03
  • “一带一路”拓宽中欧合作视野

    数据显示,欧盟多年来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还是中国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2016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470 9亿美元。
    2017-06-02
  • 中欧班列引导产业聚集打造亚欧产业新高地

    中欧班列引导产业聚集打造亚欧产业新高地

    “长高、变长”的中欧班列从一条条移动的线段,成长为一张开放的网络,不仅发挥着物流通道的功能,还承担着更多的使命:引导产业聚集,助力打造亚欧产业新高地。
    2017-06-2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