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6日,美国众议院一致表决通过了一项加快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和部署的法案,为美国各州发展自动驾驶汽车扫除了障碍。美国共和党众议员罗伯特·拉塔表示:“随着该法案通过,企业可以不受政府的干预,激励创新。”目前,该法案已提交至美国参议院,法案将允许汽车制造商获得豁免权,也就是说车企不用满足现有的汽车安全标准,第一年即可部署高达2.5万辆自动驾驶汽车;三年内,这一上限将增长至每年10万辆。消息一出,各大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巨头都表示“喜大普奔”,而一些消费者组织则对于法案批准后,公众安全如何得到保障提出质疑。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 技术先行法规终于跟上
当前,自动驾驶汽车方兴未艾,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快速发展。近来,不少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巨头,包括通用汽车、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Waymo都在敦促美国联邦政府尽快制定关于自动驾驶的相关法案,方便他们测试、量产自动驾驶汽车。通用汽车、大众和其他车企一直在游说美国国会尽快采取行动,他们还将自动驾驶汽车带到国会山附近测试,让立法者亲身尝试在自动驾驶汽车上“过把瘾”。
7月19日,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立法草案进行口头投票,这是美国首次试图在联邦层面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监管进行立法。日前,美国众议院对该法案进行投票,获得全票通过。这让不少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实现到2021年让自动驾驶量产车上路的目标没了后顾之忧。“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让我们的交通系统更安全、更高效。”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凯文·麦卡锡说。罗伯特·拉塔则表示:“该草案变成法案,将为美国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测试、开发和部署铺平道路。”
据悉,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也将在密歇根州发布修订之后的自动驾驶指导方针,以回应汽车制造商对消除自动驾驶车辆上路的法律障碍的请求。去年9月,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发布了自动驾驶车辆指导方针,共有15点安全评估措施,并要求州政府在大多数车辆法规上与联邦政府保持一致。据悉,美国首部联邦自动驾驶法案或将囊括修订之后的指导方针相关内容。
■ 加快布局寻找新增长点
该法案的通过对于奥迪来说是一场“及时雨”。今年7月,奥迪正式发布了全新A8轿车,这是首款专为高度自动化驾驶而开发的量产车型。在一些不用人为操作的场景下,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面临堵车时,全新奥迪A8的车主可以将视线转移至其他地方,如阅读、回复邮件、观看视频等。目前,奥迪计划向各国监管部门寻求批准豁免,以便让全新A8在各大市场顺利上市。
当前,大多数传统汽车制造商,例如大众、福特、通用汽车,以及谷歌、苹果、百度这样的IT和互联网巨头都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现在传统汽车业务增长潜力有限,他们纷纷在自动驾驶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例如汽车共享和快递物流运输等领域。
日前,福特与美国达美乐披萨宣布将开展首次合作,在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测试用自动驾驶汽车配送披萨,达美乐将使用福特Fusion混合动力自动驾驶测试车提供披萨外送服务。根据市场数据研究公司Statista的一项研究,食品外卖销售额预计将从2016年的13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90亿美元,增幅可观。福特计划在2021年推出量产版自动驾驶汽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商业运营模式。“福特将逐步挖掘自动驾驶汽车未来的商机,为消费者的移动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更多便利。”福特汽车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部门副总裁谢里夫·马拉科比表示。
通用汽车对该法案的通过表示欢迎。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尽管需要做更多工作,但美国众议院通过这一法案是重大突破,有利于加快实现自动驾驶汽车在安全、移动性和环保等方面的效益。”通用汽车、大众和Waymo等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此前都曾要求美国政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制定更为简单的规则,然而一些消费者组织却希望设定更多安全标准。
■ 安全堪忧争议仍然不小
美国众议院之所以对自动驾驶汽车立法“开绿灯”,是基于该国正面临的严峻事实:当前,美国交通死亡人数达新高,据美国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的道路死亡人数上升了7.7%,达到35200人,是自1966年以来的最高年度增幅;2016年,该国交通死亡人数高达40200人,同比增长14%。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每年美国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360亿美元,人为因素在交通事故中占比达到94%。而采用自动驾驶技术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根据该法案,车企必须证明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和现有的普通车辆一样安全,各大车企需向监管部门提交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评估报告。根据该法案,美国各州仍可以制定有关机动车注册、许可、责任、保险和安全检查的规定,但不能自己制定自动驾驶汽车的性能标准。
不过,一些消费者组织担心在法规通过的初期,交通事故反而会增多。美国一个消费者团体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对于消费者而言,众议院通过的自动驾驶法案留下了巨大的安全保护空白。它排除了任何州层面的安全标准,但在联邦层面上并没有设定任何标准。”(本报记者万莹)
转自:中国汽车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