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工商界:期待“一带一路”与澳“北部大开发”实现对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5-09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到来之际,一些澳大利亚工商界人士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他们纷纷表示,期待“一带一路”倡议与澳“北部大开发”计划实现对接,双方在多领域合作前景广泛。澳大利亚企业若能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搭乘“一带一路”便车,一定会达到双赢、多赢的局面。


  今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澳大利亚,双方同意深入推进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与澳“北部大开发”计划以及两国创新战略对接合作,积极拓展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农牧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


  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主席、维多利亚州前州长约翰·布伦比对此认为,对接“一带一路”澳大利亚将迎来两方面机遇。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澳“北部大开发”计划对接,将带动各类项目发展,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澳政府为北部地区投资规划了一系列铁路和道路建设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将令澳大利亚的建筑公司、项目工程师、设计师直接受益。澳大利亚政府和北领地政府应给予更高程度的支持,并落实项目的进程。


  其次,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容忽视,如澳大利亚的教育、研发、医疗保健系统等。对澳大利亚而言,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开发等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抓住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机会,促进澳各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促进澳中友好合作关系。


  布伦比还指出,中澳直航的增多也值得期待。“开通更多直航航班不仅利于旅游业发展,也有利于货物运输,增进贸易往来。”


  作为维州前州长的布伦比还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有益于世界经济,创造了更多就业、贸易机会,打造多赢的局面。在未来五年,仅澳中间的贸易和投资就会为澳大利亚创造上百万个新工作岗位。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也会重视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澳大利亚商业理事会首席执行官珍妮弗·韦斯特科特表示,澳大利亚商业协会相信澳中之间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有很多可以共同协作的项目,为两国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贡献。澳大利亚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规划、设计、融资、法律服务、工程建设、监管评估等方面都颇具实力。但澳大利亚地广人稀,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有待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提高。澳大利亚商业理事会认为,海外投资对澳大利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并支持来自海外,包括中国的投资,这将带来就业、创业和繁荣。

 


  韦斯特科特也寄语即将开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她说,澳大利亚各行业一如既往地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在挖掘和发展“一带一路”带来的重要机遇方面,澳大利亚业界同中国的合作堪称国际领先。今年9月,澳大利亚商界代表团也将访问中国,跟进落实此次论坛成果。


  澳大利亚毕马威会计事务所中国业务部负责合伙人支巧玲表示,有远见的澳大利亚企业都应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宝贵机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展,如果澳大利亚企业想建立和这些国家的合作机会,相信难度和不稳定性可能会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但如果他们能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搭乘“一带一路”便车,一定会达到双赢、多赢的局面。(盛楚宜)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七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见证中国与东盟合作

    3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东盟国家的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收获丰硕果实,给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中国企业建立健全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提供了机遇。
    2017-04-24
  • 新加坡给予符合条件企业60%的资金补贴

    新加坡政府将通过“一带一路”基金对中资投资新加坡企业和借助新加坡开拓第三方市场的企业(两者均需新方占股权30%及以上)给予最高60%的资金补贴。
    2017-05-02
  • “一带一路”建设搭建全球化发展新平台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在即将启程前往中国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际,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搭建起加强合作、改善全球化的新平台,给“一带一路”沿线...
    2017-05-05
  • “一带一路”涌现更多“中国地标”

     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马尔代夫机场改扩建项目、中沙延布炼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之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批由中国企业主持或者承建的地标式建筑和大型工程项目正在拔地而起。
    2017-05-0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