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2日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对当前美国通胀形势感到担忧,这意味着联邦基金利率需更长时间维持在当前水平。
通胀担忧难消
美联储22日公布的5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由于通胀数据令人失望,并且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强劲,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才能确信通胀持续缓和。
与会官员注意到,近期美国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组成部分均出现显著上升,美联储在实现其设定的2%长期通胀目标方面“缺乏进一步进展”。如果要实现通胀目标,需求增长需要放缓。
尽管如此,美联储官员仍然认为,当前联邦基金利率水平足以抑制美国经济活动并降低通胀,未来通胀有望回归到2%的长期目标水平,暗示美联储将继续维持利率不变。但官员们对达成目标所需时间和维持高利率对实现目标产生的影响并不确定。
有官员提到,如果通胀形势显示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是合适的”,那么他们将愿意进一步加息。
美联储于4月30日至5月1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连续第六次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这一利率水平为23年来最高。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眼下美国劳动力市场需求依然强劲,通胀超预期增长,“推迟降息可能是合适的”。
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21日表示,在劳动力市场没有明显疲软的情况下,需要再看到数月的良好通胀数据,才能确定支持放松货币政策的立场。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9月份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约为60%,与最新会议纪要发布之前相比有所下降。
此外,英国国家统计局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英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回落至2.3%,但仍高于市场预期。服务通胀压力仅轻微下跌,从3月份的6%回落至5.9%。数据刺激市场降低对英国央行在6月份降息的预期,英国央行6月份仍可能按兵不动。
民众财务状况恶化
最新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通胀存在上行风险,这为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压力。民众更多使用信用卡和“先购买,后付款”服务,一些类型的消费贷违约率出现升高。
与会官员担心,由于通胀压力持续存在,消费者将借助风险更高的融资形式来维持生计。许多与会者指出,有迹象表明中低收入美国家庭的财务状况正日益面临压力。这些官员认为,这是消费前景的下行风险。
美联储21日发布的《2023年美国家庭经济状况报告》显示,多数美国成年人认为美国物价上涨导致其财务状况恶化。65%的美国成年人认为,物价上涨导致其财务状况较2022年更糟糕,其中19%的人认为其财务状况“严重恶化”。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2023年下半年美国高通胀问题有所好转,但能源及食品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商品价格持续高企,令美国普通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近期有迹象显示,消费需求可能会出现下降。最近几周,麦当劳和百事可乐等公司都表示,由于食品通胀顽固以及外出就餐、租房和抵押贷款成本上升,美国消费者正面临压力。
高利率施压房地产市场
高水平的抵押贷款利率和不断上涨的房价5月仍在继续抑制春季购房季的市场表现。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美国二手房销售下降1.9%,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年化销量为414万套,低于市场预期,而3月份修正后的数据为422万套。全国的销售均在下降,东北部下降4%,西部下降2.6%,南部下降1.6%,中西部下降1%。
二手房的平均价格上涨了5.7%,至407600美元,连续第十次上涨,也创下4月价格的新纪录。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尹表示,销售下降“有点令人沮丧”。经济学家此前预计销量将达到420万套。
美国30年期固定贷款利率在过去六周中有五周上升,目前高达7.02%,高于一年前的6.39%。潜在的购房者受挫于高昂的价格,价格高企的部分原因是房屋库存紧张。
数据还显示,美国4月二手房供应量比3月份增长了9%,达到120万套,连续第四次增长,但仍为低水平,疫情前该数据为170万套。房主对将房屋投放市场犹豫不决,部分原因是不想放弃目前享有的低抵押贷款利率,如果购买新房将需要面对更高的利率。
美国5月高端二手房市场的销售较为活跃。价格在100万美元或以上的房屋比一年前飙升了40%,部分原因是这些房屋的库存激增了34%。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首次购房者,这是自2021年1月以来的最高份额,但仍低于历史水平。
分析指出,如果美联储推迟降息,房地产市场的压力可能会进一步持续。
“通常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会看到房屋销售激增,但抵押贷款利率继续抑制房屋挂牌和购买,”美国海军联邦信贷联盟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弗里克说,价格持续上涨,低收入甚至中等收入的美国人进一步失去了购房机会。唯一能真正缓解这种情况的措施将是美联储今年晚些时候降息,这最终将影响到抵押贷款利率。(记者 王婧)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