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对欧盟出口量持续激增,石油出口收入创新高
俄罗斯油气“不愁卖”
9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能源问题会议上表示,当前,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以及整个能源业,不仅能够实现自给自足、抵御外部冲击,同时还继续在全球能源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面对美欧为首的西方制裁,俄油气行业今年以来表现出强大韧性。一方面,欧盟对俄液化天然气(LNG)购买量激增,代替俄管道天然气正在成为满足欧洲能源需求新主力。另一方面,俄原油出口依然强劲,截至8月最后一周,海运出口量创8周以来新高,7月原油出口收入则达到2022年11月以来新高位。
好货不愁卖--
欧盟对俄LNG进口持续增长
非政府组织“全球见证”汇编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欧盟从俄罗斯进口LNG量相比2021年增长超过40%,约占俄LNG出口总量的52%,高于2022年的49%和2021年的39%。
全球航运数据分析公司开普勒指出,今年1至7月,欧盟进口俄罗斯LNG约2160万立方米,占LNG进口总量的16%。俄罗斯也成为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LNG供应国。今年前7个月,比利时和西班牙分别是俄LNG第二和第三大买家,西班牙占俄LNG出口总量的18%,比利时占17%。2021年1至7月期间,西班牙在俄罗斯LNG买家中位列第5,比利时排名第7。法国是欧盟第三大俄LNG进口国,1至7月期间购买了450万立方米俄LNG。此外,荷兰、希腊、葡萄牙、芬兰、意大利和瑞典也是俄LNG的主要购买国。
《金融时报》指出,尽管欧盟的目标是2027年前彻底摆脱对俄能源依赖,但整体进口量仍然只高不低,尤其是异军突起的LNG,预计今年欧盟对俄LNG购买量有望创新高。
“全球见证”估计,今年1至7月,欧盟从俄购买LNG共花费52.9亿欧元。布鲁盖尔研究所指出,尽管欧盟对俄发起多轮制裁,但对俄LNG进口量几乎没有明显下降,比如,欧盟在2022年3月购买了199万立方米俄LNG,今年7月购买了159万立方米俄LNG。
对此,欧盟能源专员卡德里·西姆森表示:“尽管欧洲主要储气库的库存量在今冬来临前已经超过90%,但如果供应进一步减少,市场仍会非常紧张。”
换汤不换药--
LNG顶替管道气成购买主力
极光能源研究公司表示,欧盟1至6月从俄罗斯进口的LNG相当于130亿立方米天然气,虽然这远不及俄乌冲突爆发前欧洲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规模,但数量少意义大。显然,欧盟并没有像其承诺的那样摆脱俄天然气,只是“换汤不换药”,从管道气变成了LNG。“全球见证”指出,欧盟对俄LNG采购量不断创新高,让人质疑欧盟削弱对俄能源依赖的可能性。
事实上,西班牙、比利时和法国的港口已经成为LNG运输船的主要目的地,这些港口配备了LNG进口终端以及再气化设施,可以将LNG转换成天然气,最终输送至发电站。
独立研究机构能源和清洁空气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艾萨克·列维表示,尽管欧洲沿海国家是LNG运输船主要目的地,但最终消费者仍然遍布欧洲。“LNG运输船只是在这些国家港口卸货,再气化后会输送至其他欧洲国家。”
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信息服务公司安迅思高级LNG分析师亚历克斯·弗罗利看来,对欧洲长期买家而言,除非政府禁止,否则不会停止购买俄LNG。“事实证明,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并不愁卖。”
据悉,西班牙能源集团、法国道达尔能源等欧洲公司,手持大量俄罗斯LNG采购合同。开普勒数据显示,俄乌冲突爆发至今,至少有5家公司将俄天然气运往西班牙,超过一半采购量都是在西班牙港口接收。
“全球见证”资深化石燃料活动家乔纳森·诺伦哈-甘特坦言:“欧洲根本离不开俄罗斯。”
破价格上限--
俄石油收入创8个月来新高
与此同时,俄罗斯石油工业也不落后。彭博社报道称,7月中旬以来,俄罗斯旗舰乌拉尔原油价格已经超过西方国家设置的60美元/桶价格上限,同时部分石油产品价格也超过了这一价格上限,这使得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创年内新高。
2022年12月5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海运原油出口设置了60美元/桶的价格上限,如果超过这一价格上限,西方国家将禁止欧盟企业为俄原油运输提供保险、金融等服务。彭博社指出,俄罗斯石油收入飙升至8个月高点的事实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美避开西方价格制裁。
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受益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以及俄原油和石油产品价格折扣收窄,俄罗斯7月原油和石油产品出口收入达到153亿美元,较6月增长近20%,创下2022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接近2021年的平均水平。
路透社汇编数据显示,8月27日当周,俄罗斯原油对于亚洲出货量从截至8月20日期间的253万桶/天小幅上升至257万桶/天。截至8月27日的7日内,至少33艘油轮装载了1.238亿桶俄原油,比前一周增加了612万桶,是8周以来最大装载量,这使得俄原油出口收入在截至8月27日的7日内猛增至5500万美元,较前一周增长35%。(记者 王林)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