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涨价本土扩产不力 欧洲海上风电发展碰到“绊脚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7-18





  近日,法国能源转型部长阿涅丝·帕尼耶-吕纳谢公开表示,法国政府此前制定的4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目标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法国将进一步提高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继今年4月欧洲九国在“北海峰会”上提出“2030年完成1.2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目标后,法国成为最新上调海上风电装机目标的欧洲国家。


  不过,市场研究机构睿咨得能源发布最新预测称,如果不尽快扩大产能,到2028年,欧洲海上风电零部件将出现短缺。供应链产能不足已经成为欧洲海上风电发展的主要“绊脚石”。


  产能增速不足


  阿涅丝·帕尼耶-吕纳谢透露,法国政府正在制定新的能源发展目标和时间线,此前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4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目标只是“基础”,远不是“天花板”,到2050年,法国可能将完成45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


  不仅如此,今年4月,比利时、法国、德国、丹麦、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挪威和英国共同发表声明,表示不仅将在2030年前在欧洲北海区域完成1.2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目标,更将在2050年前至少完成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目标。


  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看来,加大海上风电装机是欧洲各国共同的目标,北海地区的风电资源开发将帮助欧洲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同时为欧洲带来安全、低廉的能源。


  然而,虽然海上风电已成为欧洲能源转型的重要依托,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不及所需。欧洲风能协会WindEurope数据显示,2022年,欧洲仅新增1900万千瓦风电装机,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占比仅为13%。该机构明确指出,供应链中断、原材料涨价等因素持续困扰欧洲风电行业,也是欧洲风电装机增速偏缓的主要原因。


  零部件生产不力


  睿咨得能源发布的预测指出,欧洲风电产业产能远不能满足长期需求,欧洲海上风电在五年内就可能陷入零部件供应短缺的困境。


  睿咨得能源表示,当前,西班牙和丹麦是欧洲海上风机塔筒的主要供应国,欧洲约有90%的风机塔筒都来自这两个国家,每年产能总计可达到110万吨。然而,到2029年,欧洲海上风机塔筒需求预计将达到170万吨,而届时欧洲海上风机塔筒本土产能可能仅会增长至130万吨,仅能满足整体需求的70%左右。这也意味着,到2028年,欧洲风电产业就会面临塔筒产能不足的困境。


  实际上,塔筒并不是唯一存在供应风险的环节,欧洲本土风电供应链存在产能瓶颈已是业界共识。油价网援引英国可再生能源公司工业发展总监卢克·克拉克的话称,风电装机增长需要大量风机快速交付,这也意味着需要大量新的生产制造工厂。以风电机组为例,欧洲各国的生产制造能力需要翻三倍以上才能满足需求。


  德国风电制造商西门子歌美飒指出,如果制造业和港口容量没有获得直接财政支持,欧洲风电供应链将受到很大影响,2030年的风电发展目标将无法达到。


  WindEurope更是明确表示,现在,欧洲风电产业链每年可支撑700万千瓦装机,但要达成装机目标,欧洲至少需要每年新增2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量。


  合理投资受关注


  睿咨得能源副总裁亚历山大·弗洛特指出,风机塔筒生产工厂往往需要三年时间建成,为尽快满足行业需求,欧洲相关厂商需要在未来两年内开始扩张产能;塔筒需要的钢材生产门槛相对较低,短期内欧洲风电行业所需的钢材供应相对应该充足,塔筒制造商应抓住这一“绝佳机会”。


  不仅如此,睿咨得能源更是提醒,风电产业链还应及时适应风机大型化趋势,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睿咨得能源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新增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将接近10兆瓦;到2029年至2035年期间,新增的50%风电机组平均功率将达到14兆瓦;2030年后,新增风电机组功率更可能超过20兆瓦。随着单机功率不断增长,风电机组的叶轮直径、塔筒高度都将增加。从海上风电机组板块来看,若要满足行业需求,2024年前风电企业应尽快针对单机功率超过12兆瓦的风电机组加大投资,同时也应加大浮式海上风电基础设施的投资。


  另外,多家行业机构还呼吁欧洲风电产业发展摆脱“低利润”竞争,维持合理投资水平。卢克·克拉克指出:“多年来,欧洲各国可再生能源开发都注重降本、降价,而不是供应链的发展,现在应该重新思考这一现状。如果要刺激更多投资进入风电制造业,需要创造一个价格可持续的市场,让供应链上的公司可以蓬勃发展,并对未来回报有长期信心。为实现既定的海上风电装机目标,欧洲各国政府需要将工作重点从降低海上风电发电价格转移到为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提供更多投资机会。”(记者 李丽旻)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