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美欧银行业危机爆发后,市场对今年世界经济的预期从年初的略松一口气转为趋于悲观,但从近期一些海外机构相继发布的展望来看,世界经济复苏转弱的氛围中透出些许亮色,那就是亚洲经济表现今年有望强于去年。
中国因素是所有展望中均被提及的关键增长源。
世界经济论坛在5月发布的2023年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报告中表示,亚洲地区的经济活动料将最为活跃,而中国扩大开放预计会推动经济加快复苏,并提升整个亚洲的活力。受访者几乎一致认为,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将至少“温和”,甚至是“强劲”或“非常强劲”,而在今年1月的调查中,只有50%的受访者持有这样的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5月11日在北京表示,尽管存在一些困难,亚太地区依然充满活力,最重要的增长来源是中国,其他新兴经济体也有非常坚实的增长。
德意志银行亚洲宏观策略主管马利卡·萨奇德瓦及其团队在4月24日发布的季度报告中认为,今明两年中国对亚洲整体出口的贡献度将大幅提高。随着东盟经济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不断加强,中国经济将提振亚洲尤其是东盟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美欧银行业负面影响作用下,未来亚洲仍有望坚守阵地,保持增长态势。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首席亚洲市场策略师许长泰表示,美国经济减速、中国经济加速以及亚洲内需增长的整体经济趋势已经形成。
同时,亚洲经济还面临其他一些有利的因素。
IMF4月发布的报告认为,亚太地区增长非常强,虽然高科技产品的外部需求有所放缓,但尚未影响到亚太地区的增长力度。金融动荡所带来的溢出效应目前对于亚太地区的影响有限。亚洲银行资本充足,在硅谷银行出事之后所表现出的股价走势很有韧性。
在德意志银行看来,考虑到经济及房地产市场转暖,预计今明两年中国对亚洲出口贡献度将大幅提升,这一积极影响尤其利好那些经济对华关联度大于对美关联度的国家。此外,近年来亚洲企业积累了大量美元存款,因此美元融资压力大幅降低。鉴于资本储备更高、存款基础稳固、再融资需求降低,亚洲金融体系整体健康向好。
此外,一些亚洲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取得一定成果给经济带来可持续发展动力。
不过,亚洲经济也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
短期来看,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就是外部需求的疲软,特别是美欧发达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长将普遍疲软,因此亚洲地区面临外部需求相应不足,这将对亚洲工业产出品带来不利影响。从数据看,韩国的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对美欧出口已经并将继续放缓。如果美国继续收紧货币政策,将会拉低全球包括亚太的经济增长。
德意志银行研究发现,大多数亚洲国家出口表现都不及预期,电子产品受冲击最大。从需求端来看,美国和北亚降幅最大,而欧盟的降幅较小。
通胀方面,尽管亚洲整体的通胀在放缓,但很多经济体的通胀率依然超出目标值。亚洲部分经济体的核心通胀依然顽固,还需要继续应对通胀压力,而美国货币政策收缩也使得各国的经济增速放缓。
IMF预计,通胀还会长期存在,未来五年美国通胀率依然会高于2%的目标。而由于日本的通胀在继续升温,加之日本央行更换掌门人,日本未来货币政策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果日本加息,也会对亚太地区产生溢出效应。
总之,从目前情况看,亚洲经济今年表现将大大好于美欧发达经济体。IMF预计,亚太地区2023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70%,这一比重大大高于前两年。(周武英)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