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2月13日发布了最新月报,下调了明年一季度的原油需求预期,这一预期支撑其减产决议。分析人士认为,未来油价仍需视多空博弈结果。
OPEC下调原油需求预期
与上个月相比,OPEC13日公布的月报预计全球明年一季度对其原油需求或将下滑38万桶/日,因此呼吁成员国“保持警惕和谨慎”。
分析人士认为,OPEC下调原油需求为其减产决定提供了进一步的理由。
欧佩克及其合作伙伴刚刚开始实施10月份宣布的每日200万桶的减产计划。OPEC秘书长海萨姆·阿尔盖斯日前称,欧佩克+的协议通过保持世界市场平衡而发挥作用。但这一协议遭到美国的激烈批评。
11月份实施减产后,OPEC单日产量为2883万桶,基本与OPEC最新估计的其13个成员国在明年第一季度需要平均每天提供2893万桶石油持平。OPEC也认为,明年第一季度原油市场将达到良好的平衡状态。
今年4月以来OPEC五次下调2022年全年石油需求预期,上个月公布的月报预计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每日255万桶,为第五次下调。本次报告维持了这一预测。
需要关注的是,OPEC尽管预计明年仍将充满许多不确定性,但明年全年国际石油需求的预期仍将比今年增加220万桶/日,达到平均1.0177亿桶/日。其中,OECD国家增加30万桶,其余需求来自非OECD国家。
国际油价出现反弹
OPEC11月宣布日产量开始减少200万桶后,市场反应有限。此次,OPEC下调明年一季度原油需求的报告也并未马上影响原油市场行情。当日,国际原油市场油价不跌反涨。
截至13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2023年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22美元,收于每桶75.39美元,涨幅为3.03%;2023年2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69美元,收于每桶80.68美元,涨幅为3.45%,为一个月来最大涨幅。这与前一周的下跌形成鲜明对比。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通胀数据超预期回落、上周美国的Keystone输油管道大规模泄漏后仍处于停运等因素促使油价回升。
美国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续第二个月低于预期,仅较前月增长0.1%,为近一年来最小环比涨幅。这提振了市场预计美联储可能很快放缓加息步伐的乐观情绪,美元汇率也出现回落,油价则出现明显反弹。
瑞穗银行分析师罗伯特·雅格表示,这可能是一个有利于需求的事件,使市场出现买盘。现在焦点将转向美联储如何对CPI报告做出反应。暂停加息可能会进一步推高原油价格。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市场还受到供应中断担忧的提振,包括加拿大至美国的Keystone输油管道在上周发生大规模泄漏后仍处于停运状态。此外,OPEC报告总体上维持今明两年石油需求增长预估,也为油价提供了上行支撑。
多重因素影响油价走势
今年6月,纽约轻质原油价格一度突破120美元/桶。但此后,由于担心经济放缓会削弱全球能源需求,价格已大幅回落近40%,目前已经跌回年初水平。
短期来看,油价有大跌后反弹的动力,但同时,库存升高等因素也抑制油价上涨太多。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2月9日当周API原油库存增加781.9万桶,而此前一周则是下降642.6万桶。
中长期来看,油价走势也受制多重因素。
从供给方面看,美国投行Evercore ISI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过去几个月油价大幅回落,一些石油和天然气巨头对支出更为谨慎,预计将在2023年将其资本支出预算增加12%,低于今年26%的增幅。在北美,支出增幅预计也将减半,增长约18%。
这家投行的分析师詹姆斯·韦斯特称,从2013年的峰值到2021年的低谷,最大的石油公司已经将国际支出削减了68%。
据报道,一些美国大型页岩油生产商已经警告称,石油产量增长正在放缓,由于油田过度开发和油井生产效率较低,未来的产量可能出现下降。
从需求方面看,支撑和抑制油价上涨的因素均存在。
随着亚洲疫情防控措施的放松、G7和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价格上限和禁运,对原油的需求或将有所上升。
与此同时,对经济前景的谨慎态度仍然制约对需求增加的乐观判断。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银行家和机构交易员一样,预计美国和加拿大明年会出现衰退。《美国银行家》援引的调查显示,经济衰退不仅会出现,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比较有利的情况是,大部分分析人士认为衰退的程度可能较为轻微。
至于明年油价,各大机构目前并无共识,但多数机构仍在下调此前预测。近日,高盛将布伦特原油明年一季度的价格预估从每桶110美元下调至90美元,第二季度则从每桶110美元下调至95美元;花旗将明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下调8美元至每桶80美元;摩根大通预计明年布伦特原油价格为90美元/桶;美国银行预测,布伦特原油明年的平均价格将达到100美元/桶;渣打早先表示,如果明年乌克兰危机能够得到解决,明年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可能跌至40美元。(记者 周武英 综合报道)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