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分论坛“中国扶贫经验对话”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东盟及非洲国家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及国际非政府组织、驻华使馆及智库的40余位嘉宾“云”聚一起,共同展开中国扶贫经验对话,分享全球减贫治理经验。
中国脱贫实践加快全球减贫进程
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苏国霞1991年进入扶贫系统工作,经历了农村扶贫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访问过400多个贫困县,直接感受到了贫困地区人口生活的变化。
“最直观的感受是所有贫困村都通了硬化路,所有贫困家庭都有了安全住房,所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上了学,所有贫困人口都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多数农户通了自来水。所有贫困县都接入国家电网,所有贫困村都通了光纤和4G。”苏国霞指出。
“过去走进贫困村,多数老百姓的眼神是愁苦、无奈的,现在他们的表情是快乐、轻松、自信的。作为30年的扶贫人,我感到自豪和欣慰。”苏国霞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政府将继续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通过持续努力,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让全体公民走出极端贫困、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前10年完成其目标,中国实践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增强了全世界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信心。”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指出。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指出,中国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2018年以来,医保扶贫政策助力近1000万户因病致贫群众精准脱贫。希望中国政府继续努力,让扶贫成果使全社会共享。
中国脱贫经验为世界提供借鉴
作为国际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中国经验正在为世界提供借鉴。本届论坛旨在加强与东盟国家、非洲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减贫经验交流和分享,为消除全球绝对贫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脱贫攻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有两个重要的做法,一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二是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指引下,中国坚持不懈应对现存挑战,实行包容性发展模式,持续促进贫困人口的减少,努力破解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东部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中国开展定点扶贫,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结对扶贫协作,积极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首席代表张皓指出。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认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关键作用。在扶贫对象精准、因村派人精准、项目审批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指引下,中国坚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让脱贫达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效果。
促进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与会专家认为,在看到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驻华代表马泰奥认为,要加强对脱贫户和收入偏低户的动态监测,密切关注其生活条件和家庭状况,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对脱贫户和边缘户的影响,并对返贫人口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减少返贫发生。
持续促进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专家建议,产业扶贫项目的后续发展,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产业项目稳定发展,发挥更好的长期效益,建立带动脱贫户增收和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通过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留住乡村劳动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
“要在原有扶贫产业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汪三贵指出。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贫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起来,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与资金有序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马泰奥说。(记者 李慧)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