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里,吾帕尔江·卡斯木正把自己15年的打馕手艺传授给徒弟们。只见他右手推着擀面杖,左手快速推动面团转圈,双手默契配合间,面团变成了边缘厚、中间薄的圆饼。紧接着,他用馕针在圆饼上扎出漂亮的花纹,撒上一层芝麻,然后将其送入馕坑贴壁烤制。不一会儿,色泽金黄、面香四溢的烤馕就出坑了。
从2019年11月份开始,吾帕尔江·卡斯木每天都在馕文化产业园做着熟悉的工作,他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转变。
“以前自己开小店卖馕,一个月只能挣2000元左右。”吾帕尔江·卡斯木说,自家大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两个儿子身体也不好,一家子因病致贫。为多挣点钱给孩子治病,他每天早出晚归,在馕坑旁一待就是一整天。“没时间陪孩子不说,挣的钱也不算多。”
2019年11月份,伽师县筹措资金8000万元,按照“馕产业+技能培训+扶贫就业+旅游观光”模式,建成了3万平方米的馕文化产业园,听到消息的吾帕尔江·卡斯木马上来到产业园应聘。凭借出色的打馕手艺,他成功入职并很快晋升为大师傅。如今,他每个月都能挣4000多元,而且去年便已彻底脱贫。“现在工作环境好,园里还包早午餐,每晚都能准点下班陪孩子,生活好得很!”吾帕尔江·卡斯木说。
在馕文化产业园的直播间里,几位主播正通过镜头展示着奶酥馕、辣皮子馕和玫瑰花酱馕。“我们积极拓展销路,借助合作的电商平台、快递网点将产品销售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伽师县副县长庞雪琴告诉记者,目前产业园日均馕销量可达30万个,其中,本地市场占六成,剩余的全部销往全国其他省份,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而且,产业园还解决了1200人的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近700人,月平均工资达到2500元。
与着力构建全国销售网络的伽师县馕文化产业园不同,位于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老城区喀赞其街的喀德尔哈孜烤包子店主要做上门客的生意。
店主阿布都卡哈尔·艾尼瓦尔告诉记者,他家连续四代人均靠烤包子为生,已经探索出一整套“制作秘方”。30岁的他一直筹划着把生意做大一些,帮助更多贫困人口就业。
不过,要实现这个理想并不容易。要知道,烤包子店所在的喀赞其街已有150年历史。过去,这里环境差,房屋破,店铺开在这样的街区内,客流量有多小可想而知。
2019年9月份,莎车县启动喀赞其街棚户区改造工作。当地坚持“修旧如旧、保留风貌”的保护性改造原则,按照“一户一设计”方案,打造“一街一景观”“一街一产业”。阿布都卡哈尔·艾尼瓦尔抓住机会,在街道改造过程中将店面翻新升级,原来破旧的土砖房转眼变成了3层小楼房,内部装饰精致不说,经营面积也扩大了1倍多。
66岁的拜克日·日合曼是这家店30年的老客了,2元一个的烤包子搭配一壶黑茶是他的最爱。“以前这里环境不好,只有我们熟客来吃,现在店里和街上好看极了,请外地朋友来用餐也很体面。”拜克日·日合曼说。
“如今,每天客流量涨了3倍至4倍,日均营收由原来的七八千元增至三四万元。”看着收益一天比一天好,阿布都卡哈尔·艾尼瓦尔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吸纳了6名贫困人口就业。
类似的变化在喀赞其街还有很多。改造后的喀赞其街不仅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还带动了周边商户致富和贫困人口就业,实现了“改造一处、造福一片”的目标。“如今,喀赞其街已经带动就业960人,日均人流量达5万人次,日营业额近百万元。”莎车县莎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穆拉提江·帕尔哈提说。
除了烤馕、烤包子,还有伽师的新梅、莎车的乳鸽、叶城的核桃、英吉沙的杏干……这些在本地人眼中再平常不过的舌尖美味,通过“产业+技能+就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老城改造+商业街+旅游文化”等路径,在喀什地区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目前,293个贫困村、4个拟摘帽县已具备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条件。”喀什地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