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2016年9月出台的《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积极探索资本市场的普惠金融功能与机制,发挥证券期货行业优势,以消除贫困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资本市场支撑。
资本市场助力扶贫攻坚战,一方面,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就业;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金融扶贫,带动上市公司提高社会责任助力扶贫。不少企业还发动员工积极参与扶贫攻坚战,推进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进企业食堂、上家庭餐桌。
《意见》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对贫困地区申请IPO的符合条件企业,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另外,对贫困地区的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也开辟绿色通道。“IPO扶贫”被视为贫困地区企业的难得发展机遇。
2020年7月28日,华业香料IPO过会引来各方关注。该公司成为安徽潜山县首家上市公司,而潜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扶贫债券的发行发展迅速。自2016年起,上交所对贫困地区企业开通了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绿色通道。截至2019年9月底,上交所债券市场累计支持发行扶贫债券239.6亿元。
金融机构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尤其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要多担当作为。近年来,各金融机构通过发放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扶贫金融债等,每年有大量金融资金投向贫困地区与扶贫项目。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上,金融机构既向贫困地区与企业“输血”,更注重“造血”,带来了更多普惠金融的阳光。
国家开发银行2020年4月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首期脱贫攻坚专题债券,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国开行向深度贫困地区发放重大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扶贫等领域的扶贫贷款,涉及贷款余额110亿元。这些项目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例如,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马铃薯淀粉加工项目,主要包括收购贫困户种植的马铃薯,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据测算,种植一亩马铃薯净收益可达3000元,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2亩即可脱贫。
建设银行探索可持续精准扶贫模式,即电商扶贫先行、信贷扶贫创新、服务网络延伸、公益扶贫带动,积聚各方资源扶贫。建设银行贵州分行选取红心猕猴桃产业试点,探索“龙头企业+金融+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为核心企业提供授信,支持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条;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项目,还可获得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以及核心企业的利润分红。依托“善融商务”平台,猕猴桃有了销售保障,农户也能用所得收益购买理财产品,实现保值增值。
中国证券业协会7月发布的2019年证券公司脱贫攻坚等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专项数据统计显示,方正证券、长江证券、天风证券、西部证券结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分别达11个、7个、7个及6个,居行业前列。西部证券、招商证券及中信建投服务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项目均有1个。
沪深交易所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参与扶贫。为了引导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上交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扶贫工作信息披露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产业扶贫类型、投入金额和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数等信息。有统计显示,2016年至2019年9月,沪市上市公司共投入832.07亿元参与脱贫攻坚,帮助1584.83万贫困人口脱贫。
深交所有关人士曾表示,制造业上市公司是深市扶贫工作的主力,他们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开展产业扶贫。农业上市公司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并发展了贫困户合股、承包、自建自营、劳动雇佣等多种模式,更有效地推进扶贫工作。
不少上市公司的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把高层薪酬与公司安全、环境、扶贫等业务绩效挂钩。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不再视精准扶贫为临时性或者一次性项目,而是作为一项持续性项目推进,且扶贫投入呈现上升趋势。从国企类、大型上市公司参与到民企类、中小型上市公司,都积极加入扶贫攻坚的行列。
透过各大上市公司发布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可看到,扶贫工作是重点投入的领域之一。例如,长江电力称,2019年开展重庆市巫山县、奉节县定点扶贫工作,实施项目32个,项目资金1.50亿元,集中力量在医疗、旅游、教育、村庄整治等民生领域精准发力,助力帮扶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石油2019年实施帮扶项目近70个,定点扶贫资金较2018年增幅超过73%,10个定点扶贫县中有8个县实现脱贫摘帽。
近日发布的2020年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煤炭上市公司2019年在精准扶贫领域的投入规模达到50204万元,比上年度增加136%;实现脱贫人口规模达11766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1%。陕西煤业专门成立了驻村扶贫队,针对贫困村进行顶点帮扶。通过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陕西煤业帮扶的7个贫困村实现全部脱贫,减少贫困户1298户,实现脱贫3710人。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