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绝对贫困成为“过去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7-24





  纳西风情、东巴文化、家家流水、户户垂杨,至今保存完整的“常民生态空间状态”,以及民居古建筑群和历史遗迹等多元文化形态,让丽江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摘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最具魅力旅游城市”等数十个光芒四射的头衔。


  然而,丽江还有人们想不到的另一面:处于全国最贫困的“三州”包围之中,全市5个县区中有3个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7万人,466个村委会有贫困村250个、深度贫困村110个,贫困发生率19.16%,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1.71和3.42个百分点。


  “名气大、实力小,资源多、实力弱,山水美、贫困深,旅游强、税收少,这是丽江的基本市情。但丽江贫困山村的面貌一天一个样,贫困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步入了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落后、走向文明的发展轨道。”


  7月13日,丽江市委书记崔茂虎在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说,5年来,丽江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39亿元,110个深度贫困村、16.9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01%,顺利实现玉龙县、永胜县高质量脱贫,宁蒗县已达到摘帽标准,将于今年退出,“直过民族”傈僳族、“人口较少民族”普米族整族脱贫,12个涉藏乡镇全部脱贫退出。


  崔茂虎用“7个更”形容了丽江脱贫攻坚5年来取得的巨大变化。


  住房更好了。累计对19.9万农村房屋进行安全鉴定,实施危房改造80711户、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5956户24965人,贫困群众实现了从“忧居”向“安居”的转变。


  收入更高了。累计投入产业就业扶贫资金7.8亿元,发放扶贫贷款48.85亿元,建立就业扶贫车间34个,实现产业对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户有效带动全覆盖,实现贫困户户均转移就业1.5人。譬如,华坪县发展壮大“一县一业”芒果产业,共种植芒果30余万亩,直接带动709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永胜县自2019年起全面推行农业保险助力产业扶贫,按照财政补贴90%、农户自筹10%的比例,由县级投入配套资金680多万元,实施24项种养殖业扶贫项目投保,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自然灾害和价格指数保险应保尽保。


  保障更实了。全力解决好“直过民族”学生控辍保学问题,坚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有2.1万贫困人口通过教育扶贫得以脱贫;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等硬件建设,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患病住院报销比例达90.84%;推动脱贫标准线和农村低保标准线“两线合一”,下发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2.58亿元,保障了特殊贫困群众生活;投入资金52亿元实现乡镇通油路硬化路、村小组通通达路、466个建制村通客车、所有建制村100%通了动力电。


  动力更足了。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衔接,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全面推广“六小创新”、乡风文明“红黑榜”、积分管理、“爱心超市”、信用评级等做法,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3.8万余场次,全面建立村规民约,建设“爱心超市”416个,真正让贫困群众成为脱贫致富的规划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环境更美了。深入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累计投入资金29.9亿元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村庄长效保洁机制、人居环境奖惩机制、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利益联结机制,农村群众的精气神,乡村美的目标正在实现。譬如,玉龙县黎明乡美乐村曾经是“美而不乐”的傈僳山寨,近年来,通过发展核桃及林下产业,逐渐形成了“树上有果、树下中药材、中间种植高秆作物”的立体经济,实现了1亩土地能有3份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1000元上升到了2019年的12000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被评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森林乡村”。


  发展更快了。启动实施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支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农旅结合、三产融合,重点抓好“六个一百”项目和总投资160亿元的国家林业生态扶贫贷款PPP项目,推动沿江乡村环境美起来、产业强起来、群众富起来。


  组织更强了。5年来,累计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1800多人次,驻村干部8300多人次,培训干部4.5万余人次,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153个,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成为了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丽江贫困群众缺衣少食的贫苦经历已成过往,贫困落后的‘穷根’已经连根拔起,绝对贫困即将成为永远的过去式。”崔茂虎说,摆脱贫困只是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丽江将保持攻坚态势,坚定必胜信念,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确保2784户9372人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宁蒗县高质量摘帽,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成绩单。(记者 王冰)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