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向精准扶贫最后阶段冲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6-23





  西吉县,地处西海固,是宁夏南部山区最大最穷的县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直至今日仍是宁夏唯一的未脱贫县。


  “尽管我们县已把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4.4%降至去年的0.95%,但剩余4340人仍占宁夏全区贫困人口的23%,应该说是宁夏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目前,我们正开足马力实施最后冲刺!”西吉县委书记王学军语气坚定地说。


  养殖业成为“新宠”


  全县49.6万人口,建档立卡人口155581人。对于人口仅640万人的宁夏来说,西吉县贫困面和工作量可以说是周边县区的3倍以上。“除了工作压力大,我们扶贫工作还存在短板多、历史欠账多等问题。”西吉县扶贫办主任苏占成说。


  苏占成告诉记者,前几年县里没有路修路、没有水建饮水工程、没有房建房,这种缺啥补啥“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一年忙下来,越干漏洞越多,越做贫困群众意见越大。


  脱贫攻坚要有统领全局的产业,“西吉的问题就出在这里”,苏占成越谈兴致越浓。2016年以前,西吉是宁夏响当当的马铃薯种植大县,全县马铃薯面积达110万亩以上,鲜薯产量达180万吨,单项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1500元左右。“可由于马铃薯市场价格十分不稳定,单靠这一产业脱贫,心里实在没底。”火石寨乡党委书记王生海实话实说。全乡9个行政村5313户人家,户均10亩地,最高年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可马铃薯市场价格不太稳定,前年每斤0.32元,去年涨至每斤0.8元,再加上由于环保排污高标准限令出台,县乡多个淀粉加工企业停产,马铃薯销售环节不可控因素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风险。


  养牛,成为西吉县产业发展的新选择。“不过,为了发展养牛,必须把种植马铃薯的几万亩耕地腾出来改种青贮玉米。2017年至2019年,火石寨乡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养牛存栏达2000头、羊2万只。去年底,全乡人均收入10315元,其中种植业占14%、养殖业占32%、劳务输出占42%、政策性收入占12%。”王生海说。


  “我们乡贫困户养牛收入占年收入的48%。”偏城乡党委书记马绍瑞说。3年前全乡养牛存栏9000头,目前达到1.8万头,翻了一番。“种10亩马铃薯不如卖1头西门塔尔牛!”没等记者发问,姚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德强抢着说。马德强拉住记者来到他家牛圈:“你看我家这牛舍建得怎么样?3年前养2头牛,眼下养了29头牛,钱从哪来?乡政府担保无息贷款10万元,去年卖10头牛净赚了6万元,俺家连老带小6口人的日子不用发愁了。”


  “全县养牛业迅猛发展,不仅市场好,也有好政策帮忙。”苏占成介绍说,金融扶贫实施无抵押物担保贷款,户均5万元至10万元。每头牛买保险,贫困户支付6%,政策补贴94%;养殖基础母牛每头补200元,西门塔尔牛每头补300元……


  有道是“好风凭借力”,仅仅两三年,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下降至70万亩,青贮玉米和草畜分别增至60万亩和80万亩,牛出栏42万头,养殖业增长192%,一跃成为新“当家小生”。


  唯有改革方能解难题


  怎样确保4340名贫困人口最后脱贫摘帽?如何实现各级干部认真履职、联动互动、形成合力?改革,只有改革能够破解实践中的难点痛点。要让贫困户脱贫摘帽,先要扭转干部作风。“扶贫体制机制改革刻不容缓!”王学军说。


  自2017年10月份起,西吉全面实施“443”监管机制。第一个“4”是实行四支队伍互相监督制约,即由相关县直部门牵头,乡镇政府、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四支队伍共同组织验收、签字确认;第二个“4”是推行四种公示公开办法,即县直相关职能部门、乡镇和村级组织采取“331”监管平台、官方微信平台、村民大会和张榜公示四种方式,对到户项目资金补贴公示公开;“3”则是畅通举报邮箱、县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报社电台举报专栏三种监督举报渠道。监管机制改革在前,推行“三个清单”制度在后。通过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和问责清单,督促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人人担责、人人尽责,切实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乡镇干部不仅对监督机制改革普遍称道,还对另一项改革大加赞赏。“村民觉得这两年县里搞得最好的、最关乎他们长远利益的改革是壮大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硝河乡关庄村党支部书记苏祥羽说。“经济发达地区村集体经济殷实,村民每年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分红。西海固基本上都是空壳村,村民无法分享改革开放的这份红利。”


  这个股份制怎么搞?苏祥羽介绍说,第一步将220户按身份鉴定成立股份制合作社;第二步将国家给予村集体改革试点的200万元(170万元养牛、30万元建牛舍)、扶贫农机具和光伏发电创收等合计272万元量化为200股;第三步确定村集体股份为15%,然后对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实行静态管理;第四步以“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原则对每位村民按基本股、劳龄股、土地股和房屋股实施分红。


  “俺家6人6股,去年从村集体合作社分得530元,今年能分到728元,估计5年后能分到近2000元。”村里建档立卡户苏克林告诉记者。


  西吉县县长杨生俊说:“这种股份制改革是村集体经济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必要前提。2019年通过组织各级财政投入及社会帮扶资金27751万元,使得全县29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实现了‘零’的突破,共收入1289.2万元。”


  承诺一个都不能少


  一户不能落,一人不能少!这是精准扶贫最后阶段西海固作出的庄严承诺。


  宁夏难中之难的未脱贫人口几乎都在西吉。1575户4340名未脱贫人口遍布全县15个乡镇295个行政村。


  苏占成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为19.5%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月收入700元的保洁工等公益岗位;为25%的贫困人口实施半劳动半补助(即增加二类低保);与55.5%的老年贫困人口子女签订“赡养协议”。


  “能够让扶贫持续发力还得仰仗多元化产业发展。”杨生俊说。记者在西吉多个乡镇也的确看到了贫困户改变生活的多种“模式”。


  在吉强镇套子湾村,从天菲(宁夏)服饰生产企业走出的32岁村民张彩霞笑着说:“这家企业是去年建成的,离我家不到500米,早上喂好牛来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挣2200元左右,你们觉得不多,我家可是建档立卡户呀。”


  在偏城乡下堡村扶贫车间,40岁的建档立卡户马统梅告诉记者:“这活儿一点不累,就是把艾草、玫瑰等中草药包装成袋,我们的产品在福建、广东可畅销了!”自从在家门口上班,供家里两个娃在城里念书不用愁了。


  在马莲乡张堡塬村,现代化牛舍气势宏大,几十个设施园艺大棚一字排开。宁夏向丰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总经理摆世林介绍说:“我们是西吉县最大的集养牛、设施农业、有机肥于一体的循环经济生产企业,周边村民在企业打工的有1020人,建档立卡户占86.2%,月均收入3000元左右。”


  在龙王坝村宁夏著名的民俗游基地,“掌门人”焦建鹏侃侃而谈:“我们这里近两年搞农旅融合、产旅融合,已使全村14个建档立卡户脱贫。”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安徽六安:选准脱贫攻坚突破口

    安徽六安:选准脱贫攻坚突破口

    说起茶产业,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如数家珍:“以前村民们只是粗放型的种植、加工。现在村里围绕茶叶产业,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大大增加了茶农收入。”
    2017-05-17
  • 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力量

    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力量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份承诺,更是一片饮水思源的初心,一个矢志不渝的决心,一份舍我其谁的信心,一颗...
    2017-05-22
  • 小媒鸭 助农发——安徽枞阳媒鸭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如今枞阳每年可销售媒鸭50万只以上、媒鸭咸蛋6000万枚以上,媒鸭产业年产值超亿元,数千户农户年获利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带动了上百户贫困户脱贫。
    2017-06-05
  • 两部门将开展行政机关公务员脱贫攻坚培训

    记者3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国家公务员局、国务院扶贫办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行政机关公务员脱贫攻坚培训的意见》。
    2017-07-0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