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宜林荒山多、贫困劳力多,97%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林区,林业资源既是山区贫困农民最大的财富,也是脱贫致富最大的希望。为破解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结合不紧的问题,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硬仗,深入推进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落实持续增绿机制 增加贫困户收入
“这片胡椒有2亩多,是州林草局通过林业生态扶贫项目帮扶我家发展起来的,胡椒苗和水泥桩都是项目资金帮扶,共投入了近万元,去年收入1.2万,今年可以达到2万多了,加上7亩多的橡胶,2019年我家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完全脱贫摘帽了。”绿春县平河镇东哈村贫困户杨然嘎讲着自己的脱贫故事,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喜气。
2015年以来,红河州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以国家和省级林草重点工程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整体推进生态扶贫,着力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州委、州政府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标对表找差距,进一步推进全州生态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坚决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全州把握林草发展的新态势和新要求,调整思路,突出重点,要求将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部退下来,退耕还林还草实现了新突破,2015年以来共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10.33万亩,下达资金10亿元,覆盖8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亩补助1600元,惠及贫困户44904户、17.31万贫困人口;实施退耕还草28.83万亩,下达资金2.8亿元,覆盖8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惠及贫困户3452户、1.38万贫困人口。通过林草重点工程项目,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872元。
落实森林管护机制 助力贫困户脱贫
在持续增绿的过程中,红河州积极调整吸收贫困人口参与森林管护,并落实森林管护机制。严格落实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政策,实行动态管理,对不能胜任森林管护任务的护林员予以劝退,优先选聘本村本乡镇的贫困户。全州共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岗位11504个,补助资金9483万元,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增加600元以上的收入,为每个家庭增加8000至10000元的年收入,使4.68万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线,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目标。
“我被聘为护林员,每年工资8000元,再加上退耕地补助、合作社栽树,一年下来,收入也不少。”在屏边县玉屏镇新荣村,贫困户庞朝明跟笔者谈起自己的生活,喜不自胜。
此外,全州还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面积120多万亩,涉及全州26个深度贫困乡镇、355个深度贫困村、22133户贫困户、贫困人口89543人。
探索资产收益机制 实现贫困户分红致富
为了进一步稳定退耕农民收入,全州积极探索林业资产收益扶贫,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方式,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链条式”发展机制。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让贫困群众以林地、林场等资源资产入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支付所有投资,在土地和荒山内种植经济林,产生经济效益后分成,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全州累计发展林业企业500余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8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41家,企业从业人数15000余人。
建水县普雄乡七棵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家昌说:“过去,我家主要种苦荞和洋芋,广种薄收,一年忙到头剩不了多少钱。近年来,我家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租让了5亩土地给专业合作社,种了苹果树,我家的幸福生活从梦想变为现实了。”2019年起,孙家昌一家除了租让土地每年有3000元收入外,两口子在基地打工收入每年4万元,还在苹果基地采取林粮间种的方式,以短养长,种植辣椒、生姜、花生、南瓜等农作物,加上分红的年收入15000元,年人均收入达到1.45万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目前红河州林业产业规模化基地面积已达1500余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208亿元,实现农民人均5亩以上特色林,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3500余元。
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增绿又增收。红河州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摸索,已走出一条生态扶贫新路子,给全州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幸福。 (云南网记者 李树芬 通讯员 欧光辉)
转自:云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