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七种模式”打造脱贫攻坚样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1-07





  青海省海东市创新扶贫举措,建立拉面创业扶贫、旅游扶贫、园区扶贫、金融扶贫等“七种扶贫模式”,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退出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实施,打造了脱贫攻坚的海东样板。

  海东市创建拉面创业扶贫模式,将有意愿创业的贫困人口输送到全国270多个城市开办的海东拉面店,贫困群众从事拉面产业占比达到30%,新开拉面店达到3876家,拉面产业不仅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也成为全省瞩目的、唯一的扶贫亮点。创新实施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将5020名贫困劳动力选送到省外拉面店带薪“跑堂”培训,第一年培养成拉面匠,第二年成骨干,第三年创业开办拉面馆,实现“一人拉面,全家脱贫”的目标。

  创建旅游扶贫模式,把旅游经济作为带动贫困村增收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路径,以每村200至300万元补助标准,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5亿元,通过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旅游企业带动等模式先后实施49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51个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4128户1.43万贫困群众实现生产性、经营性、劳务性多元增收。创建园区扶贫模式,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3亿元,按每县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扶贫引导资金的标准,实施6个贫困县区扶贫产业园项目,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12954户27797名贫困人口增收。

  同时,创建金融扶贫模式,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104亿元的金融精准扶贫融资协议,集中用于产业扶贫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向主办银行注入7307.24万元金融风险防控资金,为18928户贫困户落实“530”小额信贷6.57亿元;为全市634个贫困村每村注入50万元互助资金共计3.17亿元,通过组建贫困村扶贫互助协会,重点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短期低息借款,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创建电商扶贫模式,在六县区大力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发展具有海东本地特色的电商经济,打造符合农村实际的淘宝店和农村电商服务网点,推进扶贫开发与电商发展相融合,支持贫困人群创业。目前,马铃薯、蜂蜜、马营陈醋等20余种海东农特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31个大中城市,完成“工业品下乡”订单量49万单,交易额7300万元,农产品上行交易额突破3100万元,成为全省电商扶贫新典范。

  此外,创建光伏扶贫模式,率先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开展全省光伏扶贫试点,稳步推进6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贫困户户均年收益达3000元。为634个贫困村每村投入5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在六县区建设190.8兆瓦的8个联村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量达2362.26万千瓦时,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创建精神扶贫模式,引导广大群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给人情“瘦身”,为群众“减负”。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及相关政策文件,采取政策宣传、行政干预、法律介入等综合措施,遏制了贫困群众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转自:海东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