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有准头 小康有奔头
乌蒙山深处的四川省古蔺县香山村,村民骆国凤家这一年喜事连连:新种的贡菊一亩地挣了8000多元;她在扶贫车间上班,一天工资160元。两份稳稳的收入,让这个贫困家庭缓过劲儿来。“扶贫政策好,让咱守着老人孩子也能挣钱,这样的日子真安逸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主攻深度贫困,瞄准突出难题,脱贫攻坚不断提速、提质。从西海固到西南边陲,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像骆国凤这样的一个个脱贫故事,汇成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答卷: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0%以上的贫困县摘帽,95%左右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
这意味着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完成剩余5%的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书写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
令人欣喜的是,减贫95%左右、每年脱贫超过1000万人,数字中“含金量”十足:
——“输血”变“造血”,贫困户发展能力更强了。
“拔掉穷根,就得有当家产业。”贵州盘州市贾西村党支部书记龙涛深有体会,小山村地处石漠化山区,山高路陡石头多。为了攻坚贫困,50名干部“包山头”,建起耐旱、耐贫瘠的刺梨产业园。“没想到石头里长出摇钱树!”72岁的村民任德旭感叹,石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今年全家进账3万元。
全国92%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支撑起高质量脱贫。各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展扶贫产业,乌蒙山区的甜橙、秦巴山区的猕猴桃、大别山区的中药材……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山区拔节生长,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钱袋”。近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一家一户”精准施策,脱贫底气更足了。
“告别吃水难,喝上幸福水,水甜,日子也甜!”甘肃省天水市木河乡高山村马清贵老人端起一瓢甘洌的自来水高兴地说,今年建成的集中供水工程,让全村人喝上了放心水。
今年,各地区各部门靶心不变,围绕群众最关心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逐户逐项对账销号。截至目前,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6%,更多贫困山村的农民喝上放心水,住上安全房,小病不出村,大病减负担,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今年底,520万人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将基本解决。
——打基础谋长远,贫困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了。
一年修通村组路、改造30户危房、发展起桑蚕产业,广西德保县排留村党支部书记韦树杰信心十足:“咱赶上了好时候,只要甩开膀子干,小康生活有奔头!”
采取超常规举措,重点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旅游扶贫等举措加快补短板。数据显示,近年来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
一组第三方评估最新数据印证了高质量脱贫成效。对283个脱贫摘帽县评估显示,群众满意度均超过90%,扶真贫、真脱贫,精准扶贫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带给贫困家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全国还剩5%左右的贫困人口,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坚持频道不换、靶心不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一线,干部群众凝聚起强大攻坚合力,一幅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图景越来越近了。(记者 顾仲阳)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