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冬,冯明武“自强家庭农场”里大片的猕猴桃已采摘一空。果园空了,腰包鼓了,老冯告诉记者:“今年价格不错,果子很早就被客户订走了,加上在网上卖掉的,纯收入能有10多万元。”
冯明武所在的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位于川陕革命老区,是秦巴山区的贫困县,也是我国红心猕猴桃原产地。近年来,猕猴桃已经让苍溪全县2万多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是名副其实的“金果果”。
但就是这个“金果果”,也曾让冯明武陷入“绝境”。
2011年之前,冯明武在浙江务工,曾帮一个老板打理农场,攒了些钱后自己出来承包工厂车间。万万没想到,刚单干不久,老冯就在一次机械事故中不幸失去左臂,医药费和康复费耗光他所有积蓄。
身残志坚的冯明武没有倒下,他利用打工学到的农场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借钱在苍溪老家五龙镇双树村流转20亩土地,种上猕猴桃,还搞起生猪养殖。但就在即将迎来收成的2014年,一场溃疡病席卷果园,老冯再次损失殆尽。
但命运的大门没有关闭,在2014年,国家扶贫信用贷款政策加快落地。凭借强烈的致富意愿和良好的信用口碑,苍溪农商银行为冯明武提供了5万元的最高额度信用贷款,帮助他重新出发。
有了这笔资金,冯明武奋起再战,一锄一苗恢复果园,一桶一勺继续养猪。银行信贷人员也邀请农技专家上门指导,想办法让他少走弯路。在各方努力下,第二年,冯明武家出栏一批生猪,经济条件有所改善。
随后,冯明武慢慢周转循环,不断扩大种养规模。如今他家农场流转土地已经达到80亩,近万株猕猴桃、黄金梨等逐年丰产,跑山鸡、生猪等出栏量年年增加。通过农场务工、带动种植等,周边7户村民也在他的帮扶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没有银行的支持,我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冯明武感叹,正是苍溪农商银行在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才帮他渡过难关,后来又多次通过“两权”抵押等方式向他放款,累计贷款额达到45万元,成为自己产业脱贫的“金保姆”。
“我们农商银行就是要扎根农村、亲近农民、搞懂农业,充分发挥金融对扶贫的杠杆作用。”苍溪农商银行行长陈德勇说,截至2019年9月末,该行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亿元、农地贷款4亿多元,帮助2万多户贫困群众解决了脱贫致富的资金难题。
在苍溪,金融机构不仅为猕猴桃等特色农业注入了发展“活水”,还为病害天灾提供了风险保障。
“猕猴桃种植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天灾和病害是最大的威胁。”人保财险广元分公司总经理吴运全说,随着政策性农险产品的推出和完善,像冯明武这样一遇到风险就“全军覆没”的情况大幅减少。
在苍溪县龙王镇友谊村,张平与合伙人联合流转了800余亩土地开展猕猴桃种植,通过土地流转费、创造就业岗位等,有效带动周边近百户村民脱贫奔康。但在2015年,果园遭遇高温天气,损失惨重。
“之前三四年一直在投入,刚刚进入丰产期,就遇到当头一棒,直接不想干了!”张平回忆当时的心情,是焦急又沮丧。好在他之前已经给猕猴桃上了保险,几天之后,保险公司就主动上门勘察灾情,并且很快给他理赔了30万元。
“这笔钱虽然不能完全弥补损失,但避免了资金链断裂,让我们重拾信心。”张平说,近几年,自己的猕猴桃果园得到的保险理赔额总共达到80万元,大大降低了种植风险。
“每亩保额2000元,保费100元,种植户只需缴纳25元,其余都由政府补贴,性价比很高。”吴运全说,他们还在费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猕猴桃树最易感染且不可治的溃疡病纳入赔付范围,以提高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当地做大猕猴桃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记者 胡旭)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