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林草资源大省,有林地3.6亿亩、草原1.83亿亩,林草资源占四川省国土面积70%以上。其中,贫困地区拥有全省73%的森林和全部的草原,林草资源禀赋与贫困人口分布高度重叠。
近年来,四川林草系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林草资源禀赋,大力实施特色生态产业、大众生态创业、稳定生态就业的“三业”工程,努力在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共赢中推动绿色脱贫攻坚。
发挥资源优势,紧扣生态产业抓脱贫
在坚定履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使命的基础上,坚持不与生态抢空间,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着力由林草种养业向生态服务业延伸拓展,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大熊猫和森林、草原、湿地、花卉等资源,着力发展以大熊猫生态旅游业为旗舰,以竹子、木本油料、森林药材、木材、花卉苗木、林下经济、野生动物繁育利用、森林康养、草原湿地观光、现代草产业为支撑的“1+10”特色生态产业。通过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已建成竹子、核桃、木本原料林等林业产业基地1亿多亩,其中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超过3000万亩。汉源贡椒、青神竹编、沐川竹纸、全友家私等一批“川字号”林产品牌享誉国内外。特别是通过实施“大熊猫+”行动,全省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直接收入1144亿元,带动社会收入2750亿元。201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374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林业产值近3000亿元、同比增长10%。
建设“三区”平台,紧扣生态创业抓脱贫
四川现有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519处,为生态创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依托优质景区促创业。重点扶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及九寨沟、黄龙、峨眉山等十大景区开展景区内特色化、特许性经营。峨眉山风景区经营户830家,带动当地村民600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
卧龙镇、耿达镇依托卧龙自然保护区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农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二是打造入口社区促创业。开展自然保护地与社区融合发展试点,宝兴县蜂桶寨等10个熊猫生态小镇特色鲜明。青川清溪镇阴平村依托唐家河保护区发展民宿、养蜂、旅游等生态产业,农户年均收入20万元以上。三是做实林草产业园区促创业。广元朝天、宜宾叙州、泸州纳溪、资阳乐至、凉山普格等5个省级和21个市(州)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初具规模。朝天核桃园区建成核心示范基地20万亩,入驻加工企业6家,带动农民人均核桃收入6000元以上。泸州纳溪竹业园区引进4家企业,带动竹农人均收入3850元。
统筹增绿与增收,紧扣生态就业抓脱贫
挖掘林草量大面宽、劳动密集的潜力,着力通过改善生态促进农牧民稳定地增收脱贫。一是公益岗位促增收。兑现贫困地区集体天然林生态补偿84.3亿元,占全省的77.5%,惠及贫困人口500余万人。选聘生态护林护草员10万余名,占全省贫困县公益岗位总数的70%以上,年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二是生态工程促增收。退耕还林工程累计补助贫困地区近280亿元,惠及贫困人口583.7万人,减少贫困人口253.9万人,帮助贫困地区300余万劳动力从耕作中解脱出来实现转移就业。凉山州48%的农民、59%的贫困人口受益于退耕还林,户均获得补助资金1万余元。三是主体培育促增收。在88个贫困县创新性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900余个,吸纳贫困社员2.54万人、占社员总数75.1%。通过参与实施林草工程项目,贫困社员人均获得劳务收入2000余元。甘孜州色达县262名贫困社员通过参与川西北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人均获得劳务收入1.4万元。
下一步,四川林草系统将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优势、聚焦重点、决战决胜。一是聚焦藏区彝区抓脱贫。将70%以上的林草财政资金、90%以上新增资金落实到深度贫困县。抓实造林绿化、草原保护和生态治理工程,扩大生态护林护草员规模,壮大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二是聚焦大熊猫国家公园抓脱贫。多渠道争取政策、筹措资金,推动核心保护区原住居民生态搬迁,打造入口社区,建设特色小镇,构建点上聚居、线上旅游、面上保护格局。三是聚焦深化改革抓脱贫。推进集体林地草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国有林草资源,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园区+企业+基地+经营主体+农牧民”等利益联结机制。四是聚焦示范园区抓脱贫。做强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区,支持培育市州级园区,集聚发展秦巴山区木本油料产业、乌蒙山区现代竹产业、川西藏区生态旅游业、大小凉山彝区特色林果和生态康养业,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刘宏葆)
转自:中国绿色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