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的脱贫目标。
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由于缺乏抵质押担保物、种养殖产品不符合市场预期等原因,部分农户依然达不到银行贷款标准,扶贫资金落地困难。
为增加银行扶贫积极性,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扶贫领域,让脱贫结果可持续,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地方政府,调动了多方金融力量,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从税收、财政贴息等方面进行风险分担,扶贫和风控“两手抓”。
带动多方机构分担风险激发扶贫积极性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金融机构对于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10月底,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冯燕透露的数据指出,截至6月末,我国银行业的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到83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16.39万个贫困村,覆盖率达到97%;保险服务覆盖3.07万个乡镇,覆盖率达到95.47%;截至6月末,我国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834亿元,累计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960万户。
不过,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从业技能欠缺、信用意识低、抵质押担保物匮乏等原因,部分农户依然达不到银行贷款标准。
为解决上述问题,此前,银保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曾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小额信贷管理的通知》,其中指出,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风险分担形式,鼓励引入政府性担保机构分担风险,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推广特色保险产品等。
在政策引导下,贫困地区政府纷纷联合银保监会等机构调动各方金融力量,以进一步加强金融扶贫覆盖面。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是银保监会定点扶贫县,“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曾是这里的农业生产常态。柏东河正是临洮县峡口镇党家墩村村民。多年前,柏东河因车祸失去了左臂,他向记者回忆道,自己家是在2013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那时候,家里以种地为生,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和自己身体都不好,几亩薄地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够自给自足,更别提把粮食拿出去卖钱了。”
临洮县如柏东河一家的贫困户有很多。为了带动全县人民有效脱贫、引入扶贫资金,临洮县于2016年探索出了“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保险”的“六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六位一体”是指以临洮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中心,按照政府引导、银行支持、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保险保障的思路,形成成熟的技术、完备的链条、稳定的市场和配套的服务,协同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殖肉牛或种植百合等产业。以养殖肉牛为例,在贫困户引进肉牛、建设圈舍、制作饲草等方面,政府会给予补贴,并通过金融机构发放贴息贷款,解决贫困群众产业贷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难的问题。
银保监会挂职干部、临洮县委常委、副县长张顺尧告诉记者,“六位一体”扶贫的优势,不仅在于政府政策和银行信贷“两个支持”,而且还提供了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转移”。据悉,为减少贫困户的养殖风险,天安财险临洮县支公司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保险保障服务,按照每头牛280元保费、保额7000元的标准,为贫困户的肉牛投保。为防止市场风险、解决好销路问题,临洮县将贫困户出栏的牛犊、育肥牛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后交售给龙头企业——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且制定了保底收购价,当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时则按保底价收购。
在“六位一体”模式的帮扶下,2016年,柏东河申请了贷款10万元,盖起了牛舍,买了3头牛,仅一年时间,牛的数量就增加到了6头。
不过,随着儿子即将上大学,女儿要读学前班,柏东河一家的开销逐渐加大。柏东河感慨道:“想要供孩子读书,就要扩大生产,但我们贫困户没有信用担保,很难再通过银行贷到款。”
为解决“柏东河们”的难处, 2017年年底,中国信托业协会和长安信托公司共同出资45万元建立了定点扶贫慈善信托,用于支持临洮县肉牛产业发展。甘肃省临洮县峡口镇镇政府驻村干部师战军介绍道,这一扶贫慈善信托中,29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按1∶10的比例撬动银行贷款290万元,每户贫困户可申请贷款1万至5万元;其余资金用于肉牛养殖保险,慈善信托为每头牛补贴200元保险费,贫困户自筹75元。
面对上述利好消息,柏东河申请了5万元的信托风险补偿金增信贷款,新建了1座青贮池,又买了肉牛进行养殖。如今,柏东河家里牛的规模已经超过20余头,并在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
据了解,除了中国信托业协会和长安信托,甘肃银保监局和中诚信托还分别捐赠10万元,撬动银行贷款200万元,用于支持肉牛产业发展。
政府资金“输血”+商业资金“造血” 保证扶贫健康推进
为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扶贫领域,此前,央行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2020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加强金融与财税等政策协调配合,加大扶贫贷款贴息力度,提高金融扶贫可持续性。
家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山乡古娄马场村的杨寿德就是受益于“政府+银行”协同模式的典型。
小时候得了“马蹄足”、去哪拐棍不离手的杨寿德,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着家中几亩地糊口,养家都成问题。几年前,为了给母亲治病,杨寿德还欠了亲戚朋友的债,是当地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中国农业银行创新推出了“三农惠民农户贷”和“三农惠民产业贷”,贷款额度最高为3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5年,重点扶持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储藏、流通、运输等产业以及能够安置大量贫困农牧民就业的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在“三农惠民贷”中,政府财政整合资金全程全额贴息,给予农民利息补贴实惠,加上农行大规模投放商业信贷资金并执行基准利率让利农民,实现了政策性财政资金“输血”惠农,商业性信贷资金“造血”强农。
得知上述消息后,2016年,杨寿德便向农行大通支行申请了5万元“三农惠民贷”财政贴息贷款,干起了养殖。在3年时间里,杨寿德净收入达到了18万元。尝到甜头的杨寿德致富不忘惠乡里,和另外四个村民成立了大通辉达养殖专业合作社。杨寿德告诉记者,他们不仅主动吸纳村里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以入股或雇佣的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在养殖使用草料上,全部从马场村村民手中高价收进,目前已经带动了村里贫困户45户。
没有抵押物,且诸多贫困人口从业技能欠缺,扶贫贷款风险如何把控?农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在信贷审批时会结合地缘情况严格把关,农户首先自愿申请,然后经过村委会受理初审、乡镇金融服务站审核造册并经乡政府审定、县(区)财政局审定同意三步,随后农行和担保团队入户调查,经历担保公司担保审核、贷款农户和贷款金额在本村公示后,农行才能审查审批、发放贷款。
为确保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三农惠民贷”建立了防控机制,县级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级财政部门、农行和担保公司承担直接责任;乡镇府承担第一责任,要确保贷款按期足额还本。农行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可以有效分散和降低信贷资金的风险,打消银行的后顾之忧,更加长远的保证工作的持续、健康推进。
农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三农惠民贷”中,由政府主导并注资成立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全程全额担保,实现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的配合,改变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两条道”的运行模式,突破和解决贫困地区农户担保难以落实、无法准入的制度困境,一定程度缓解了贷款难的问题。据悉,财政担保资金按1:5的放大倍数,撬动更大规模的金融资金进入农村市场,满足更多农户的生产经营需要。(张漫游 海东)
转自:中国经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