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与山相依,河流穿过寨子。近年来,这个美丽的苗族古村寨深入挖掘苗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并带动群众就业增收,逐渐形成了“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也成为贵州“文化+旅游+扶贫”的生动案例。
旅游带动扶贫,是近年来贵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之一。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表示,推进旅游扶贫在新时代取得新突破,为发起总攻夺取全胜作出新贡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照省委、省政府新要求、新部署,制定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分解表,并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旅游扶贫工作。各市州文化和旅游部门,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让村民富起来、乐起来”,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2018年,贵州全省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00多亿元,同比均增长30%以上,带动30.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促进文旅融合
黔西南州贞丰县旅游资源多,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让人流连忘返。贞丰县是贵州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是贵州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脱贫攻坚的代表。
在贞丰县,试验区以双乳峰、三岔河和北盘江大峡谷为中心,涉及珉谷街道、永丰街道、者相镇、北盘江镇、小屯镇、平街乡6个乡镇和街道。核心区内,当地鼓励群众以资金、土地入股,发展乡村旅游,引导群众开办民族刺绣手工作坊、进行古法造纸、开展藤艺制销等,依托传统技艺发展旅游商品,带动群众增收。此外,贞丰县农家乐、乡村客栈、民宿酒店也做得风生水起。
目前,贞丰县逐步实现了“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融合式发展,让更多贫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促进了“旅游旺”与“百姓乐”的有机统一。
漫步在贵州的村村寨寨就会感受到,独特的民俗风情是多彩贵州的魅力所在。
黔东南州依托民族文化资源,着力在文旅融合上做文章,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全面带动全州传统手工技艺服务单位4798个,催生了百余家民族民间文化工艺品生产企业,解决了2.5万当地人就业,间接带动就业人员10余万人。惠水县好花红村,加大对“好花红”文化的挖掘、开发和推广,一批文旅一体的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布依族手工艺品等迅速发展。这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
“多彩多姿的文化是贵州的灵魂,更是贵州走向世界的名片。”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李三旗表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贵州人民增强了文化自信,也推动文旅扶贫向纵深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遵义市务川县田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2017年,务川县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田村决定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田村·故事里”乡村旅游项目。
改扩建通组路14公里,硬化连户路、院落1.5万余平方米,改造仡佬民居120栋,种植精品水果等2200余亩……历时一年多,“田村·故事里”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今年五一假期,当地接待游客近万人次,仅住宿一项收入就达6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万元。
田村的发展变化,是贵州把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域旅游发展重要抓手,取得积极成果的一个缩影。目前,贵州有724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13个村寨入选中国民族特色村寨。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玉广看来,这是贵州生态优美和文化多彩的体现,各村落(寨)是“散落的珍珠”。
如何让守护“珍珠”的人富起来?贵州提出,把美丽乡村纳入全域旅游产品打造中。
为此,贵州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让美丽乡村成为全域旅游产品的核心产品体系。例如,黔东南州旧州镇将“花旅”与“果旅”、“药旅”与“茶旅”、“粮旅”与“菜旅”等融合发展,打造民俗体验、美食特色产业链,实现全镇贫困人口与旅游产业全过程挂钩,依托旅游带动脱贫致富。遵义市桐梓县着力建设花园、果园、公园、乐园,全县已建成乡村旅游点30个,有乡村旅馆1383家、宾馆酒店78家,年游客接待量已突破百万人次。
增强扶贫动能
每当夜幕降临,贵州梵净山下的寨沙侗寨人流涌动,侗歌悠扬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体验侗族文化、品尝侗家美食。依靠梵净山旅游发展的“磁力”,铜仁市寨沙侗寨变得更加富美,全寨40余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
张玉广说,文化和旅游扶贫要保持持续性、长久性,关键是培育更多旅游消费点。
围绕培育旅游消费点,贵州进行了多种尝试——“旅游+科普”,利用中国天眼、平塘天坑等天文、地质资源,推动科普旅游发展;“旅游+工艺”,大力发展“贵银”“黔绣”“黔蜡染”等旅游商品,创新改革地方民族手工艺品;“旅游+演艺”,将非遗表演编排成节目,每逢节日组织村民表演。
一个个旅游消费项目让贵州旅游火起来,让乡村美起来、村民富起来。而为了促进“输血”向“造血”转变,推动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贵州在发展过程中还培育了多种扶贫模式。
其中,“景区带动”推动4A级景区、5A级景区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将乡村旅游产品纳入品牌景区体系;“企业支持”将乡村旅游产品纳入若干精品旅游线路,省内旅行社、电商平台进行集中销售,实现面、线、点的联合。此外,贵州还涌现了“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
一个个创新模式,使贵州乡村旅游更有活力,村民腰包鼓了,笑颜绽放。贵州将继续努力实现新突破,谱写一曲曲文旅扶贫的赞歌。(曾广超)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