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也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作为金融扶贫队伍中的一员,浙商银行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着重从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两个维度,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增强对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
9月19日,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张鲁芸在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为了让金融活水真正惠及贫困群体,浙商银行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一方面,机构网点布局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扶贫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向贫困地区的人才派驻,身体力行实施产业和教育人才扶贫。
据悉,浙商银行基于此前十多年持续实施产业扶贫基础,目前正在构筑一个在线平台,用来采购分销贫困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积极对接重庆、甘肃和四川凉山等地参与脱贫攻坚的相关企业,进行供给端的先行先试;同时在教育扶贫方面,新出台了“一行一校”计划,要求每家有条件的分行都长期、定点帮扶一所贫困小学。
“这些举措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和全国性机构布局的加持实现长效扶贫。”张鲁芸说。
“贷”动产业扶贫构建长效机制
商业银行参与脱贫攻坚,关键在于发挥市场优势,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浙商银行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以此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以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川凉山是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凉山德昌县唯益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凭借当地丰沛的阳光生态,建立起集水果农产品种植、保鲜、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经营模式。2017年6月,该公司计划扩建600亩草莓基地,但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浙商银行凉山分行了解情况后,迅速为企业投放1400万元小微贷款。
谈起与浙商银行结缘,唯益农业董事长胡宗德记忆犹新:“浙商银行服务效率很高,在他们的帮助下,公司扩大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从而带动上游专业合作社发展,为更多的贫困乡亲提供就业岗位。”
安如友就是从中受益的种植户。去年加入当地合作社后,他获得了浙商银行凉山分行18万元贷款,种植规模从原来的6亩扩种到20亩。他的贷款就是浙商银行通过“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由核心企业推荐农户名单并提供担保,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线上批量发放。
“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全产业链扶贫模式带来的共赢效应有目共睹。截至2018年末,唯益农业实现年销售收入约3000万元,实现净利润560万元。产业带动贫困户约900户,公司吸纳的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有10户实现脱贫,187户农户进入企业下属专业合作社进行工作,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得以改善。
做好风险管理 切实压降不良
扶贫贷款往往成本高、风险大。对于如何控制扶贫贷款的不良率,浙商银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要实现扶贫贷款的可持续性,需要坚持真实的产业、场景,认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如何满足合理的额度需求等,使扶贫资金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这与服务好小微企业一脉相承。对金融扶贫风险的有效控制正是得益于我行12年来服务小微企业的经验积累。”浙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叶海靖表示。
具体而言,为确保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浙商银行在机制建设、信贷政策、人员投入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安排:一是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制订2019年普惠金融工作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及主要举措。二是加强普惠金融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的覆盖率与可得性。截至2019年6月末,该行设立普惠金融专营机构156家。三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落实专项资源配置,单列小微企业、“三农”及扶贫信贷规模。
精准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户实现真正的脱贫,防止脱贫再返贫。这就要求在开展金融扶贫过程中,要坚持“扶贫”与“扶智”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为此,浙商银行将扶贫资金与当地产业、教育发展挂钩,带动贫困人口就业,提升贫困群体内生发展动力,主动脱贫。
“我们扶贫不只是今天给他(贫困户)3000元,而是让他真正富起来。”叶海靖说。
转自:中国保险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