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下司镇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学习落实党中央提出的“2020年要全部摘帽脱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精神,狠抓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整村发展为目标,采取多种措施,使全镇的脱贫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下司镇辖13个村,在全镇72000人中,农业人口共7867户31234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69户5863人。经过近几年精准扶贫的一系列工作,85%的贫困户扔掉了贫困帽子,目前未脱贫189户387人,贫困发生率为1.23%。4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出列。该镇负责同志告诉记者,2019年实现贫困户全部达标脱贫的目标任务。
记者了解到,2019年,下司镇脱贫攻坚工作坚持“聚焦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同步达标”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优化脱贫攻坚力量。该镇在去年以来先后对相关村居两委缺额进行了补选、充实、责令辞职。对4名镇村干部及组长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层层压实责任提升工作动能。今年以来,镇党政主要领导主持召开脱贫攻坚大型专题会议30余次,尤其是开展“大战140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后,分别与13个脱贫攻坚分队和村(社区)签订了责任书,各村(社)、分队同步与村两委、网格员签订责任书,并提请区工委与开发区帮扶部门和企业单位签订了责任书;三是健全网格体系建设。成立了区镇统一指挥体系,整合73名区直帮扶单位干部、安排52名镇级干部、41名村两委干部驻村担任网格员(助理员),全脱产抓脱贫攻坚工作,落实问题整改,镇级下沉比例高达66%;准遍访掌握民情。镇党政主要领导均于7月初分别完成189户未脱贫户的走访工作,有效掌握了未脱贫户的基本情况。同时,坚持每周至少入村3个上,适时掌握各村及分队工作推进情况,帮助理顺村、队管理机制,理清攻坚思路,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先后帮助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问题短板等困难问题30余个。
聚焦攻坚靶向,夯实脱贫工作基础。该镇在凝心聚力发展产业。该镇确立了党建引领、典型示范、辐射覆盖、整村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党建产业园为重点,以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方向,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做强蔬菜保供凯。该镇以清江、马场、花桥、淑里村核心,发展大众蔬菜为主,为凯里市民吃上放心菜、便宜菜、实惠菜提供保障。常年种植2.5万亩以上,总产值达1.68亿元,为供应凯里的最大蔬菜基地。通过带动种植蔬菜实现460余户1800余人脱贫致富。此外,多方筹资2000余万元,打造了新华、瓮港、花桥、马场等4个果蔬种植党建扶贫产业园区。
——做精草莓强产业。以马场、花桥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居1300余户常年种植3600亩以上,其中,露地草莓3300亩,大棚草莓300亩,总产值达5600万元以上,户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是贵州最大的露地草莓种植园区,已通过省农委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同时,旅游观光体验休闲农业显现成效,年接待田间采摘体验游客达25万人次以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125万元。
——做新传统手工稳收入。培育面条加工户168户,户日均加工面粉400斤,年生产面条达2000万斤,产值达6000万元,户均年收入25万元;培育大坡扫把加工120户,年产量24万把,产值达120万元,户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培育豆腐加工83户,年加工192万公斤,产值达580万元,户均年收入6.5万元;培育盐菜加工200户,年加工5万公斤,产值达20万元,户均年收入增加1千元。
——做优特色畜禽树品牌。在清江村培育有世界猎犬排名第三的下司犬规模养殖户18户,年产值达500万元;培育有鹌鹑规模养殖户2户,年产蛋310吨,产值873万元;培育有野鸭规模养殖户2户,年出栏32000羽,产值62.5万元;在新华、新民培育有年出栏1000头以上育肥猪规模养殖场23个,年总产值达6900万元。据了解,该镇畜禽水产养殖发展势头喜人。
——做大农特精品拓市场。在大众扶贫的基础上,注重高端、精品产业的打造和发展。在瓮港村常年发展种植“五黑食品”500亩以上,今年拟将在秋季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在和平、铜鼓发展玛瑙红樱桃、金刺梨、冰脆李等精品水果种植3800亩,今年刚进入盛果期即消售告罄。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新华村种植了200亩夏黑葡萄,当前正值盛果上市期,销售前景喜人。此外,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在杭州市江干区对口帮扶单位下沙街道闹市区农贸市场开设了下司扶贫门市,主销本地农特产品,并实行线上线下销售,均受到好评。
——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带产业。科学整合扶贫项目资金,积极扶持和发展壮大“瓮港五黑食品”、“新华香椿芽”、“铜鼓无仔刺梨”等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庄,实现典型牵引。目前全镇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41个。在此基础上,积极盘活镇级工贸公司、13个村集体经济公司和34村级合作社,力争全镇13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积累达500万元以上,100%的贫困人口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贫困户户户有产业增收。
——借势古镇旅游发展第三产业。结合下司古镇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餐饮、住宿、农家乐、农耕体验、休闲娱乐等旅游经济,盘活滨江经济带,并通过就近用工,增加剩余劳动力利用率和土地附加值。目前全镇有上档次饭店、农家乐105家。2017年,在餐饮方面就新增饭店、农家乐、小吃店33家,特色饮食小摊点50余个,农家客栈、旅社、民宿18家,年接待乡村旅游3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逐年增长10%以上。通过业态引导和市场调节,古镇居民大部分已由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转型,既当房东、又当工人,收入多样化。仅古镇核心区就注册有1400余户个体户,户均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下司镇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完成脱贫任务就要千方百计补齐人财物短板。针对收入达标问题,一方面强化贫困户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努力向外借力争取支持,积极与辖区内企业、发达地区对口帮扶单位对接,主动搭接帮扶连心桥,争取在劳务输出、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获取支持,争取企业就地用工,贫困户就近务工。自6月19日以来,先后帮助推荐21户贫困户23人到辖区就业务工。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短平快产业项目覆盖实现增收,按照市人民政府“五大产业”部署,坚持应种尽种、能养则养、可帮则帮、以奖代补的方式,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坚决实现不错一户,不漏一人。
充分借助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力查漏补缺,消除工作短板。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全镇“十三五”期间搬迁任务为608户2582人(以人数计)。目前2016年搬迁任务完成221户796人,应拆已拆旧房63户2580平方米,复垦复绿2825平方米。2018年应搬迁267人,已完成搬迁领钥匙59户227人。目前全镇完成搬迁631户2542人,完成“十三五”期间总任务数的98.45%。在医疗保障方面,将所有符合条件、不能自主脱贫的127户2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千方百计确保全镇新农合参保率实现100%,5845名贫困人口已全面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记者 杨圣学)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