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产业扶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 形成扶贫新局面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23





  9月6日,建昌县小德营子乡贾家屯村扶贫车间内,54岁的李永华埋头穿针引线,熟练地操作缝纫机。靠做工每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李永华稳稳脱了贫。

  “扶贫工厂建到村里,农闲进厂,农忙下地,挣钱看家两不误。”李永华很满足。

  这个扶贫车间,最多时曾吸纳2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她们在实现农村妇女向产业工人身份转换的同时,也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如今,还在车间工作的贫困人口只剩下十来人。

  行走在田间乡野,脱贫攻坚的热潮涌动,一项项创新举措有效实施,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生根,一户户困难人家创收脱贫。

  多年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努力从未停歇。上世纪80年代,辽宁省开始实施有组织的扶贫,扶贫方式也由救济式向开发式升级。

  2015年11月,辽宁省吹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数字无声胜有声。全省贫困人口由1985年末的360万人减少至目前的13.02万人,贫困人口占比从16%下降至0.6%;同期辽宁省贫困线标准逐年提高,由240元上调至3442元。

  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今日之辽宁,正向着这一目标奋力奔跑。

  强决心 精准扶贫一个不能少

  一场雨后,韭菜地里野草疯长。这可是北票市章吉营乡偏石村贫困户张国的脱贫营生,自己残疾、妻子患病,咋办?

  “别怕,有党和政府,还有我们,一个困难群众都不会落下。”旨在落实精准扶贫,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地由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扶贫一线。志愿队员挽袖下地,承诺掷地有声。

  所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是时代所需,更是时代选择。

  ——精确到人,扶持对象精准。进村入户精准识别,基本摸清辽宁省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家底”;通过“回头看”“大普查、大排查”,完善动态管理,确保应扶尽扶,为“五个一批”分类扶持准备了条件。

  ——因贫施策,项目安排精准。全省上下,扶贫干部根据每家每户致贫原因、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综合情况,为一家一户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一户一策”全面推行。

  精准,激发了全省扶贫一线的活力,涌现出一大批精准脱贫模式和经验典型:朝阳“叠加式”产业扶贫、葫芦岛市南票区因地制宜危房改造、岫岩满族自治县“三上墙”的精准管理、宽甸满族自治县电商扶贫经验……

  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寸功而求全胜。

  扶贫越到最后关头,“骨头”越硬,越需定力和毅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辽宁决心坚定、行动有力——

  全局聚焦脱贫攻坚。“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成形,层层立下军令状、责任书,扎实开展“遍访贫困对象”,以上率下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实。

  重点聚焦贫困县。目前5个省级贫困县、128个贫困村是辽宁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事关如期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扶贫资金、项目、政策正向这些地区倾斜,为决胜脱贫攻坚战役打牢基础。

  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针对问题和短板,辽宁省就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难点,精准发力。

  暖人心 扶贫路上“大手拉小手”

  政府出资翻建了新房、帮扶单位送来羊羔、亲朋出钱砌了院墙、医院定时定量送药……辽阳县下达河乡下达河村,贫困户乔贵富被多重温暖包围,日子越来越敞亮。

  放眼全省,对“乔贵富”们的帮扶实践,如一场“大手拉小手”的同行。

  驻村工作队来了。2018年2月起,辽宁省选派的1.2万名素质好、懂经济、有经验的干部陆续到乡镇任职或进村担任第一书记,覆盖全省593个经济困难乡镇和1.17万个贫困村。

  结对子包扶的机关干部来了。针对不在重点扶贫村的贫困人口,铁岭全面启动机关干部结对包扶活动,确保非重点扶贫村的贫困户都有一名机关干部包扶。

  爱心企业也来了。朝阳是全省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宝联勇久朝阳市科技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在朝阳地区建了47个扶贫工厂,安置就业及辅助就业1700余人。

  ……

  政府主导、定点扶贫、对口帮扶、社会各界参与的精准扶贫大格局已在辽宁省形成。同时扶贫开发模式也由重“输血”向重“造血”转变。

  外部支持有力,催化出的内生动力澎湃。

  建昌县新开岭乡青山村,66岁的蒋国平虽然患有心脏病,但精神头十足,每天忙着侍弄9头大牛和52只羊。精准扶贫帮他找对路子,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红火。

  如今的青山村,大家唠的是发展是致富,2016年年底全村脱贫销号以来,115户像蒋国平一样的贫困户无一返贫。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义县,这里创建了2个国家级、5个省级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农村妇女2.7万人,增收5000多万元。

  带着真情,带着责任,聚力脱贫攻坚。群众不脱困,帮扶不松手。

  增信心 产业富民“前引后推”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建平县榆树林子镇下窑沟村过去“一穷二白”,十里八村甚至有“有女不嫁下窑沟”的说法。

  穷则思变。村干部、党员带头扣大棚,通过致富的示范效应带领村民一步步发展,全村已建起3000亩地的标准棚,最终靠棚菜产业甩掉“穷帽”迈进“富门”。现在外村姑娘嫁过来,不问县城有没有房,只问家里有没有棚。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源。

  辽宁在全省确定2937个贫困村,并以村为基础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其中,产业扶贫被放在了突出位置。

  依托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最核心的是人。

  桓仁满族自治县统筹各贫困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派优秀干部驻村,使全部贫困村的党组织班子得到精准优化。朝阳市在实践中考察检验选派干部,树立起凭业绩用人的鲜明导向,使基层党员和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改革渐次推进,辽宁正以脱贫攻坚统揽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把产业扶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形成了产业扶贫、农村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新局之下,富农产业遍地开花:北镇市中安镇富有村摘帽后依托提档升级笤帚加工业,年销300多万把,不仅脱贫而且致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羊角沟镇十八台村靠“能人”带动,全村养牛存栏一年多陡升10倍,村民日子越过越“牛气”……

  当前,全面小康正处于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辽宁省正全面发力、尽锐出战,增长板、补短板,为完成“历史大考”,交上一份经得起时间、经得起人民检验的优异答卷!


  转自:辽宁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辽宁铁岭县黑木耳产业让精准扶贫找到了新方向

    在辽宁铁岭县鸡冠山乡下峪村峪发黑木耳山野菜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场内记者看到,社员们正忙碌的加工木耳菌棒,整个加工车间一派热闹红火的景象。
    2017-12-20
  • 辽宁稳定脱贫成效显著 三年共减贫77万人

    辽宁稳定脱贫成效显著 三年共减贫77万人

    辽宁省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14年的126万人减少到了2016年底的49万人,三年共减贫7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 4%下降到2 3%,今年,辽宁省将再脱贫25万人。实现每年减贫25万人以上。
    2017-12-27
  • 辽宁扶真贫真扶贫:“结上穷亲戚,改变等靠要”

    辽宁扶真贫真扶贫:“结上穷亲戚,改变等靠要”

    3年来,辽宁从省里直接选派驻村工作队1791个、派出驻村干部5375名、派出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1791名,“结上穷亲戚,改变等靠要”,培训脱贫“领头雁”16 48万人。
    2018-01-29
  • 辽宁商务厅“1+1+7”工作模式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辽宁商务厅“1+1+7”工作模式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近年来,辽宁省商务厅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商务工作发展结合,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选派10名同志到贫困乡镇和村工作,积极探索“1+1+7”工作模式,即“一个中心”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个目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七项举措...
    2018-06-05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