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在成都举行。《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发布会主题是“四川全面打赢‘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战”。会上由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省脱贫攻坚办主任、省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降初作全面“披露”。
四川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很多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都是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运输落后、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特征突出,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全省老百姓告别了“缺衣少吃”的历史
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历届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川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向贫困顽疾宣战,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仗接着一仗打,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辉煌战果。
据介绍,从1984年四川省召开对中国扶贫有重要影响的“秀山会议”,在全国率先启动经济开发式扶贫,到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省创造全国闻名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再到2010年投入扶贫资金1200余亿元,实施新10年扶贫纲要,取得重大成效,累计减贫2400多万人,成功跨越温饱不足、基本温饱、稳定温饱三个阶段,全省老百姓从此告别“缺衣少吃”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脱贫攻坚十分牵挂,多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作出重要指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肯定四川脱贫攻坚,指出“通过这几年实打实硬碰硬、一仗接着一仗打下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是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2018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视察调研、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极大地增强了四川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集结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下足“绣花”功夫,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最强总攻,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2016至2018年,国家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四川省连续三年被列为综合评价好的省份之一。
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全域覆盖”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主要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就和亮点。
“一是减贫进度历史上最快。”四川省打出"3+10+N"组合拳,层层组建双组长制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持续发力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加快脱贫进程。2013年底,全省有贫困县8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贫困村11501个,贫困发生率9.6%。
到2018年底,贫困县减少到38个,贫困村减少到1782个,贫困人口减少到71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年均减贫110万人以上,是2001年至2010年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实施期间年均脱贫人数70万的1.57倍,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今年底,全省除凉山州外其余20个市(州)的贫困县将全部摘帽。
预计在2021年左右,四川省就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千百年梦想,这将是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扶贫开发史上一件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二是脱贫成效历史上最好。”四川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分类指导、精准帮扶。“两不愁三保障”总体实现,严格对照现行扶贫标准,因人因户落实“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
记者了解到,今年6至8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全覆盖、拉网式地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全省累计303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99.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每年400余万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118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9.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275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深度贫困堡垒加速攻克,坚持聚焦主战场、主阵地,量身定制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彝区“十项扶贫工程”、17条特殊政策。针对凉山州特殊贫困问题,专门制定34条特殊政策和16条工作措施,3年新增资金超过200亿元;从全省选派5700多名干部实行“一县一队”综合帮扶工作。
通过持续帮扶,藏区彝区整体性贫困得到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16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36.4万人,藏区贫困发生率从23.6%下降至8%。
全省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瞄准脱贫发展瓶颈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12.3万公里,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1227万平方米,对7568个贫困村实施电网改造,11308个贫困村通光纤,有效解决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等问题,有效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三是帮扶力量历史上最强”。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证。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把手”高位推动,“一盘棋”狠抓落实,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脱贫攻坚格局。
记者了解到,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全省各行业部门分战线组织推动,人大、政协、纪委、军队、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积极参与。全面加强社会扶贫动员,推动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与四川省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23个中央单位和370个省级单位开展定点扶贫,7.5万户民企和商协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结对帮扶数量全国第一。
同时,全省精准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帮扶、驻村扶贫,为88个贫困县分别选派1名挂职扶贫副书记,全省11501个贫困村每村实现“五个一”帮扶、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实现“三个一”帮扶全覆盖,全省5.9万多名驻村帮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层。在实践中,有效锻炼了党员干部,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是制度体系历史上最优。”坚持法治化、制度化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对象识别上,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实施动态监测、动态管理;在资金投入上,创新建立了财政金融互动机制、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
聚焦脱贫攻坚战造就“四川模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共投入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7亿元,若干扶贫专项共投入各类资金5000亿元。在脱贫退出上,分县、村、户明确了脱贫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稳定脱贫上,农村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实现“两线合一”,创新构建起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全国首创“四川扶贫”公益标识,率先对脱贫对象定期开展“回头看、回头帮”。
在监督考核上,颁布实施全国首部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建立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制度、民主党派监督制度,制定了脱贫攻坚"1+3"考核办法,深入开展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通过这一整套系统化、严密化的制度体系,有力保证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措施落实、政策落实,有效解决了贫困对象“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确保了扶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为全国脱贫攻坚造就了“四川模式”。
“四川脱贫攻坚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实践充分证明,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关键在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担当,要义在于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动力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精神支撑,保障在于有一个明确的脱贫目标、有一套超常规的政策举措、有一个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目前,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四川将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标准、保持定力,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全力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持续深化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记者 郭入源)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