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但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翻开了赣南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又称赣南,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有11个国家贫困县、932个省级贫困村,有115.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但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人口脱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76.02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18.8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71%下降到2.45%。目前,瑞金等7个贫困县已经实现脱贫摘帽。今年,赣州还将争取4个县(区)脱贫摘帽,222个贫困村退出,从而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近日,国际商报记者近日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聚焦红色故都"活动,走近这座澎湃着红色血液的城市,记录这座老苏区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侧影。
安居扶贫老苏区旧貌换新颜
华屋村是江西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一个普通的自然村,也是一个真正意义的烈属村,"17棵松"的感人英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过去,这里只有门窗剥蚀得看不出颜色的破旧的土坯老屋,只有从每间老屋的门楣上挂着的"光荣烈属"红色的金属牌上,才能发现这里曾经的不凡与荣耀。
而现在,村里的老屋已经无人居住。在当年的华氏祠堂旁边,在蛤蟆岭下,华屋村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平整土地、统一施工建设、统一分配住房的原则,建成了66套规划整齐的住房,并建成了1.8公里的环村柏油路,架设了1.5公里高压电线路,建设了村级卫生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景观绿化带和公厕。现代家具、液晶电视、冰箱、自来水、冲水马桶……已经成为普通村民家中常见的配置。
提起生活发生的变化,72岁的华丕有老人不住地感叹。曾经穷得"三代单打单"的村民早已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华屋的贫穷落后,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贫困状况的一个缩影。《意见》实施以来,赣州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万户,近300万人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严守异地扶贫搬迁"四线"要求,近三年累计搬迁13.2万人,并抓好产业就业等后续扶持,确保搬迁安置一户,帮扶政策落实一户,稳定脱贫一户。2017年,由政府兜底就地就近建设产权公有、经济适用的农村保障房,为全市17371户自身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同时,针对子女住安全房、老人住危旧房现象,专门出台文件进行重点整治,通过引导与子女同住、农户自筹资金改造、政府扶持等方式,共解决8111名老人住房安全问题。老人们都十分感谢党中央、感谢习总书记,说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精准扶贫家家都有增收项目
具有同样历史情况的还有泽覃乡的安治村,该村是苏区时期最早的游击村,有名的"安治暴动"在这里发起。由于多方面因素,安治村长期处于发展落后的阶段,原属省"十三五"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41人。
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治村通过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发展脐橙产业、打造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脱贫之路。一直以来,泽覃乡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红色文化的保护工作,蓝氏宗祠、安治暴动桥等建筑得到修葺,这为安治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除此之外,村里还积极实践安治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村"孝老食堂"建设,并将实践站建设成为群众的活动乐园、心灵家园,成为党委、政府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基层综合平台。目前,安治村贫困发生率由19.36%减至1.4%。全乡发展起了12个乡村旅游点,以"一村一主题",结合各村实际进行打造,让泽覃的老百姓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
在赣州,像安治村这样发生巨大变化的乡镇不在少数。近年,赣州市政府通过制定"五个一"机制,引导贫困户直接发展产业,把贫困群众纳入产业扶贫利益共同体。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问题,设立"产业扶贫信贷通",连续三年每年由财政筹集10亿元风险缓释金,共撬动176.9亿元信贷额度,每户贫困户可贷5~8万元、期限3年,免抵押、免担保、贴利息,已惠及21.09万贫困户。以脐橙产业为例,有10.5万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脐橙脱贫,还有7万多户贫困人口通过土地、资金入股或劳务等方式,进入脐橙产业链受益,赣南脐橙成为全国三个产业扶贫范例之一。
近年来蔬菜产业发展很快,赣州适时而动,三年新增规模基地793个、面积24.67万亩,其中钢架大棚13.75万亩。通过创建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培育、引导农业企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4.36万户贫困户脱贫。兴国县埠头乡嘉禾力蔬菜基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这里产出的蔬菜不仅运送到广东销售,还远销香港以及东南亚,原来地里广种薄收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一年的收入很可观。"
赣州市还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现有面积280万亩,其中新造高产油茶林115万亩,有规模以上油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达到6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84亿元,带动5.7万户贫困户、19.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同时,大力发展生猪、黄鸡、白莲等特色产业,实施光伏、旅游扶贫,发展农村电商,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同时,赣州还注重就业扶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搞好信息服务、技能培训。特别是采取政府主导创办、企业创办、返乡能人自主创办等多种模式,建设扶贫车间1433个,让1.3万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对于无法输送到企业就业的贫困人口,开发公益性岗位(如乡村公路养护、农村保洁、山林防护、学校保安保洁以及城镇城管、环卫、园林等岗位),托底安置了3.17万贫困劳动力就业。
多管齐下老区走出脱贫新路
除上述途径外,赣州市政府还打出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精神物质双脱贫等方面扶贫工作的"组合拳"。
2016年起,赣州在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基础上,为全市所有城乡贫困人口购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构筑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贫困户住院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10%左右,这一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
在教育扶贫方面,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赣州推行学校和乡村"双线排查法"核查贫困学生,确保贫困学生"精准识别、不落一人";对市域内外就读贫困家庭学生一视同仁,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应享尽享、应补尽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帮助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在抓兜底保障扶贫方面,赣州市把防止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完善致贫返贫预警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把因灾因病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纳入保障救助范围。同时,对于已经脱贫的贫困县,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扎实做好防止返贫工作。
《意见》施行七年来,赣州市政府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扎实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等民生工程,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了扎实基础。通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这一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因户制宜,精准施策,稳步推进高质量、可持续脱贫,探索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新路子。(靖雯)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