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赤水:持续提升“三保障”稳定实现“两不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8-30





  今年以来,贵州省赤水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总结和提炼脱贫攻坚“赤水经验”。以“五个坚持”为抓手持续发力,抓紧抓实“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工作成果。 

  坚持扶贫产业发展全覆盖 千方百计稳定实现“两不愁” 

  农业扶贫促增收。赤水市大力开展农村产业革命,坚持之以恒推进农业“十百千万”工程,精准落实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127”利益联结机制。截止到今年5月,累计发展金钗石斛8.6万亩、竹林132.8万亩,年出栏以赤水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00万羽以上,生态水产1.72万亩,花卉苗木6070亩。2018年,20万竹农(含2万余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3200元以上;石斛产业覆盖贫困人口4050户12604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乌骨鸡产业覆盖贫困人口带动4560户贫困家庭年人均增收400余元;生态鱼产业覆盖贫困户660户2100余人,直接带动人均增收350元。 

  工业扶贫带就业。聚焦“园区”集约发展,坚持“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理念,紧盯“竹、药、醋、鸡、酒”五张名片,大力培育纸制品、家具制造、特色食品药品、竹集成材、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截止到今年5月,已引进纸产业园,建成食品加工园和西南(赤水)家具产业园,培育出以赤天化纸业为龙头的竹木类加工企业400家;家具产业园累计签约入驻企业231个、投产72家,工业园区创造工作岗位1万多个,实现就近就业11633人,人均年收入31200元以上,带动3000余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建成111个农村淘宝和农村电商综合平台,推进“赤货出山”,达到月交易额300万元,带动4000余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1000元以上。 

  旅游扶贫推致富。坚持“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大力实施“村庄变公园”“田园变景区”“农房变客栈”工程和景区创A工程,全面布局旅游新老六要素消费业态,推动工旅、农旅、文旅、城旅、康旅深度融合,有效带动群众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目前,建成示范乡村旅游点15个、农业观光园12个、国家级康养旅游基地1个、4A级景区5个,10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建成工业旅游点6个,开发出红赤水、永斛源、黔老翁、竹韵等300余个系列旅游商品,商标注册达368件。建成星级酒店、商务酒店、风情客栈628家,接待床位数突破3.8万张,带动餐饮业2285家,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7万人,带动贫困人口4000余户9000余人脱贫,人均年收入2.4万元以上。 

  坚持基础设施大提升 千方百计改善生产条件 

  组组通路。赤水市以“村村通”和“组组通”交通三年决战为契机,投入资金46.2亿元,实施了“2666”“2111”“组组通”工程。完成毛坯路改造470公里,新建产业路2422公里,硬化通村通组公路2879公里,生命防护工程1865公里。截止到今年5月,全市公路总里程为5533公里,公路密度为29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178公里/万人,实现100%行政村通硬化路和通农村客运目标,100%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全面构筑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公路网。 

  村村通讯。近三年,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2亿元,新建3G/4G基站384个,基站建设累计达1435个(含2G、3G、4G),完成光缆线路铺设累计总长达9082公里,城市宽带接入能力20M用户覆盖比例达100%,农村宽带接入能力4M用户覆盖比例达100%,光纤到户覆盖家庭累计15.6万户,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100%。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数累计达2.09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累计达2.71万户。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信息网络承载和覆盖能力显著加强,城镇和乡村“信息鸿沟”明显缩小,乡村全面振兴的信息基础不断夯实。 

  家家通水电。始终把水电保障作为重大民生实事,千方百计补齐水电基础设施短板。强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截止到今年5月,累计建成重点水库2个和供水工程1477处,累计受益人口23.23万人,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93.04%;分散式供水工程共计1369处,供水人口累计1.7369万人,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6.96%。累计投入3亿元大力实施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51个贫困村供电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全面消除“无电户”,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坚持住房安全零遗漏 千方百计改造居住环境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截止到今年5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644户14369人,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对跨乡镇安置实行“双向包保”,扎实抓好后续管理服务,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大体系”建设,着力盘活农村“三块地”资源,建立就业“扶贫车间”,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零顾虑”搬出、“零负债”入住、“零距离”融入。 

  农村危旧房屋整治。创新制定农村危旧房整治甄别标准,全方位、多层次、无盲区开展危旧房大排查大整治,以“七改一增两治理工程”(改厕、厨、圈、水、电、路、房,增绿,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采取农村危旧房屋就地改建和就近修建方式,把“最危险的房屋、最困难的群众”房屋进行改造,对贫困户住房实施免费改造、修建。截止到今年5月,累计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27790户,危旧房整治10191户,农村危旧房得到全面整治,对农村危房实行动态化管理,农民安全感、自豪感得到全面提升。 

  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推进“治污治水·洁净家园”五年攻坚行动,全面实施绿化、净化、硬化、亮化、气化、文化、便民化、安全化、网络化、产业化工程,将农村房屋、环境与自然整体包装、深度融合。截止到今年5月,累计建成精品型村庄82个、提升型村庄160个和普及型村庄235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80个,建成生态湿地3个;实施土地整治和地灾治理,打造景观林4.5万亩;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2个、村级污水治理设施101处和垃圾压缩站19个,实现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城乡全覆盖。 

  坚持基本需求有保障 千方百计织牢民生兜底网 

  困有所济。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达100%,及时兑现60岁以上贫困待遇,建成乡镇敬老院14个,完成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753人,对9300名“两无”人员实施政策兜底保障。针对收入不稳定的边缘户,统筹开发保洁、护林、监督、护理、水管“五员”岗位1000余个。实现特殊困难家庭帮扶零遗漏、管理零缺位、生活零顾虑、脱贫零掉队。 

  学有所助。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原则,确保每一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建立“从小到大”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落实普通高中、中职“两助三免(补)”和高校“两助一免(补)”等资助政策,2014-2019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7138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4.03万人(次),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新(改、扩)建薄弱学校83所,建成教育园区、职教园区和特殊教育学校;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定期安排城镇教师到村级学校挂职任教、轮岗支教,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水平。 

  病有所医。建立健全以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实现新农合医疗参保率达99.07%,贫困户参保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实行“一站式”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门诊不设起付线,县内住院和经转诊到省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起付线50%纳入报销,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起付线不高于3000元。截止到今年5月,赤水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7家,统筹推进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提档升级,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医务室20余所。 

  坚持扶贫扶志两手抓 千方百计激发内生动力 

  转群众观念。赤水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开展为主线,整合全市现有1775个农村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构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实现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广泛运用“群众会+”“院坝会+”模式,充分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等宣传载体,向广大农民群众讲清讲透脱贫攻坚、致富兴业、民生保障等政策法规,不断转变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有效解放思想贫困问题,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改生活习惯。赤水市积极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示范表率作用,组建130多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7600多名党员干部定期进村入户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理内务、打扫庭院、美化环境,通过以帮带促、以促求进,逐步改掉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陋习”,逐渐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按照“自主评选、民主推选”原则,引导基层组建道德评议团、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坚决遏制滥办酒席、厚葬薄养、封建迷信、赌博成风等陈规陋习,以自治力量改变群众生活方式,提升群众道德素质。 

  正社会风气。赤水市坚持正面引领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组织“最美乡村志愿者”“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评选表彰活动,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截止到今年5月,创成全国文明村镇4个、省级文明村镇4个、市级文明村镇7个,本级评选星级文明户123户。创新实施“法治扶贫”,采取“地毯式”排查、“促膝式”调解、“公益式”服务、“院坝式”普法等综合措施,引导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坚决依法打击群众“两争两隐”乱象,确保农村社会安定有序。2016年以来,公安机关训诫122人,办理治安案件12件,治安拘留9人,治安罚款3人,刑事案件1起,刑事拘留3人。通过扶贫扶志双结合,扶强了群众法治观念,广大群众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理念全面增强;扶正了社会风气,部分群众想尽千方百计争当贫困户、不择手段争取优惠政策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扶出了发展动力,激发了广大群众穷则思变的斗志,建设了生态环境美、社会和谐美、人们心灵美的美丽新农村。 

  下一步,赤水市将严格落实脱贫退出“四个不摘”和“四个只增不减”的要求持续发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保证脱贫攻坚质量。(李超)


  转自:多彩贵州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贵州遵义:农商联动助力产业扶贫

    以生态环境优越闻名的遵义迎头赶上,牢牢把握“农商联动”这一机遇,积极开展农商互联行动,坚持“以产促销,以销定产,产销互动”的思路,把遵义绿色农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2017-06-17
  • 贵州遵义:物流标准化助力精准扶贫

    贵州遵义:物流标准化助力精准扶贫

    遵义市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使企业通过提高物流标准化、探索“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精准扶贫”模式,让农户在物流标准化试点建设中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并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2018-08-06
  • 贵州遵义培育“职业椒农”助推脱贫攻坚

    贵州遵义培育“职业椒农”助推脱贫攻坚

    遵义市针对传统烟农、转产渔民以及返乡农民工,围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化肥地膜、土地流转费补助等形式,加大培育种植5至30亩的“椒农”。银行也推出“椒农E贷”,提供3000元至10万元的金融贷款服务。
    2019-07-03
  • 贵州遵义仁怀:“扶贫藤”结“致富果”,幸福花开百姓家

    贵州遵义仁怀:“扶贫藤”结“致富果”,幸福花开百姓家

    近年来,喜头镇以产业促脱贫,积极谋划“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截至目前,全镇共种植红心猕猴桃2000余亩,涉及29个村民组936户3744人
    2019-09-15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