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也是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作为典型的农业县,三都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500亩以上坝区建成特色优势农业高产高效示范区,为决战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
三都县坡度小于6度的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坝区有20个,总耕地面积55059.66亩,覆盖农户20495户90979人,其中贫困户数8537户33324人。近日,记者走进三都县大河镇交同大坝,极目眺望,田地里一棵棵辣椒、豇豆、西红柿等蔬菜在风中摇曳,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
交同大坝距县城约17公里,总面积7358亩,耕地面积5197亩,覆盖12个村寨,共覆盖群众2801户11092人,其中贫困户516户1654人。打芽、固定苗、浇水……50多岁的贫困群众游明英正在田地里精心管护着她家的3亩多西红柿。儿子早年间意外离世,游明英一家的开支全靠老两口“犁田耕种”来维持,今年,游明英家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在开春之际,利用自家的3亩田地栽种上了西红柿,原来只有一季稻米收成的土地现在可以实现三季种植收成,游明英做梦都没有想到,她这“一亩三分地”还能刨出更多的“金子”。
“这个卖了西红柿之后还可以种稻米,打完稻米又接种冬季蔬菜,这很划算,多得好多的钱嘞。”游明英一边忙碌着,一边乐呵呵地跟记者说。
今年,按照贵州省和黔南州关于推进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工作部署和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要求,当地政府结合交同大坝耕地质量好、积温高、灌溉条件好、交通便利和群众种植蔬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实际,按照“一坝一策”结构调整方案,在交同大坝实施以“菜+稻+菜”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摸索出一条以种植蔬菜为主的脱贫致富产业路径,努力实现群众“月月有活干,季季有收入”的脱贫目标。
同时,当地政府还专门组织了农技服务工作队,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坝区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这个芽太多了就掐掉,要掐掉离根部最近的,留两三颗就可以了,要不营养跟不上,影响挂果……”群众张益香一边忙碌着,一边向记者介绍说,看似简单的“打芽”,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都是张益香从培训中学来的。辣椒的种植,一路上都有农技人员“传经送典”,看着田地里长势喜人的辣椒苗,张益香对于今年的收成信心满满。
种出来了,怎么卖出去?销售一直都是当地群众发展农业种植的“绊脚石”,曾经“肩挑背驮十八弯,赶集归来不见家”的售卖之路让尝试种植农产品发家致富的群众苦不堪言,也使很多群众望而却步,甘愿过着“种粮为吃饱”的生活。
据了解,在推进500亩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坝区道路、机耕道、水利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各方帮扶资源拓宽销售渠道,加大电商平台建设,推动“黔货出山”。重点加强“农校、农企、农超”对接,推动坝区农产品定向直通机关、学校、社区、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现在不用担心了,政府帮我们解决了难题,等这些辣椒一成熟,就有车开到田边来收,直接拉去卖给学校、超市。”说起自家辣椒的销售,张益香更是信心十足。
交同大坝的变革,只是三都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三都县结合20个500亩以上坝区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劳动力、交通环境、产品市场等因素,紧紧围绕“产业选择、主体培育、技术帮扶、机制带动”四个关键,紧扣“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主基调,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主抓手,编制了500亩以上坝区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及20个“一坝一策”子方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