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发展产业“授人以渔”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7-24





  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贫困群众产业增收,西盟佤族自治县培育起橡胶、茶叶、甘蔗、畜牧、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蜂蜜、咖啡、米荞等为特色产业的“5+X”产业发展体系。为解决群众素质型贫困难题,补齐产业发展中的科技人才短板,西盟依托挂钩帮扶单位的技术力量,集聚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撑能力,让绿色产业成为农民脱贫的“助推器”。


  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全村3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29户是因为技术缺乏致贫。近年来,为群众增收脱贫引进的生猪、肉牛、青贮玉米种植、甘蔗种植等产业项目,让许多农户都感到了“技”不从心。


  岩办是班母村七组村民小组长,家里好几代人都有养牛的经历。2017年,一个存栏超过600头的“云岭牛繁育基地”在村口建了起来,他看到了养殖肉牛的机遇,带头加入到肉牛产业中来。他拿出8万元积蓄搭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牛圈,把家里原来放养的8头肉牛关进牛圈,开始了养牛致富路。牛场虽然建起了,但是由于缺乏圈养肉牛管理技术和经验,岩办养牛不但没增收,当年还亏了1万多元,这让岩办犯起了愁。


  像岩办这样的群众引起了班母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注意。省农业农村厅肉牛养殖专家赵刚主动来到岩办的肉牛养殖场进行指导,从肉牛挑选、疫病防控、场舍管理、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和制作、肉牛育肥与市场把握等环节进行了全面指导。有了技术和政策支持,岩办逐渐有了先进的肉牛养殖理念,肉牛养殖的效益逐步显现,很快实现扭亏为盈。


  “在我学到的这些技术中,最重要的就是牛的治病防控和精料营养搭配,我要把学到的这些关键技术教给大家。”他积极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致富,目前,有1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牛场务工实现增收,对本组及周边缺少劳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上门收购青贮玉米。如今像岩办一样,通过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不少农民学到了技术,产业增收有了保障。


  自2015年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西盟县农科局挂钩帮扶班母村以来,在班母村建立了甘蔗、肉牛养殖、全膜覆盖、中蜂养殖及绿色高效茶园等示范基地,把生产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让群众享受到了农业科技带来的红利,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效益。


  西盟县针对云岭牛的肉牛养殖、中华蜂养殖以及茶叶、甘蔗、青贮玉米的种植等,推广了6项新技术,同时解决了30多个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勐梭镇班母村通过科学技术的注入,培养出了一批乡土人才,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富带头人,本地的技术行家里手在西盟遍地开花,有效支撑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通讯员 艾嘎 本报记者 沈浩)


  转自:云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安徽六安:选准脱贫攻坚突破口

    安徽六安:选准脱贫攻坚突破口

    说起茶产业,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如数家珍:“以前村民们只是粗放型的种植、加工。现在村里围绕茶叶产业,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大大增加了茶农收入。”
    2017-05-17
  • 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力量

    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力量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份承诺,更是一片饮水思源的初心,一个矢志不渝的决心,一份舍我其谁的信心,一颗...
    2017-05-22
  • 小媒鸭 助农发——安徽枞阳媒鸭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如今枞阳每年可销售媒鸭50万只以上、媒鸭咸蛋6000万枚以上,媒鸭产业年产值超亿元,数千户农户年获利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带动了上百户贫困户脱贫。
    2017-06-05
  • 两部门将开展行政机关公务员脱贫攻坚培训

    记者3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国家公务员局、国务院扶贫办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行政机关公务员脱贫攻坚培训的意见》。
    2017-07-0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