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还是原来的山。山已不再是原来的山。
独龙族的山,曾经让他们与世隔绝,陷于封闭和贫穷。
公路通,产业兴,贫困人口清零。在我国独龙族主要的聚居地——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独龙族人民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利用山地优势发展草果、蜜蜂等产业,让满目青山变成“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之路。
摆脱大山之困,贫困人口清零
横断山区,山连着山,山望着山。
大山曾经阻挡了独龙族走向世界的步伐。全国总人口仅约7000人的独龙族,有4200多人生活在独龙江乡。这里地形为“两山夹一江”,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并肩高耸,独龙族群众就聚居在独龙江河谷地带。
新中国成立之初,独龙族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前几年,独龙江乡还处于深度贫困中。
“在党中央关心和各部委支持下,云南省采取‘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的超常规措施,推动独龙族跨越式发展。”独龙江乡乡长孔玉才说。去年底,迪政当村最后一批15户51人脱贫出列,独龙江乡贫困人口清零。
记者走访各个村寨,领略着独龙江乡的沧桑巨变——
告别大雪封山,独龙江乡实现全年通车。以前,独龙人出行遇崖搭天梯、过江靠溜索,直到1964年才有人马驿道,1999年才通简易公路。2015年,独龙江乡公路升级改造完成,全乡告别每年有半年与世隔绝的历史。
搬出篾笆房、木楞房,家家住上安居房。马库村29岁的唐小聪,童年最大的愿望是有个温暖的家,但以前住的篾笆房总免不了透风漏雨。2014年,他家搬进了温暖舒适的安居房。目前,全乡1100多户都住上了安居房。
民生不断改善,人人都有社会保障。独龙江乡九年制学校、卫生院、养老院等民生项目相继建成,所有人都参加了医保,中小学生入学率100%。苦了大半辈子的“文面女”李文仕说:“我的晚年生活比蜂蜜还要甜。”
保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更美
独龙江乡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3%。恐龙时代的孑遗物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在这里随处可见。河谷以上的原始森林中,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包括大量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植物和当地特有物种。
“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个理念在独龙江乡深入人心。”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说。近年来,随着独龙江乡迈上发展快车道,当地生态环境没有被破坏,而是变得更好了。
历史上,独龙族长期“刀耕火种”。本世纪初,独龙江乡全面摒弃“刀耕火种”,实施退耕还林,同时禁止狩猎。孔玉才说,全乡70%以上的国土已被划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良好的自然生态得到妥善保护。
一场农村能源消耗的革命在当地逐渐完成。以前,独龙族家家都有火塘,需要消耗不少木材。近年来,独龙江乡推行“节柴改灶”和“以电代柴”,给村民配发电饭锅、电磁炉等家用电器,木材消耗大幅减少。火塘依然有,但不再长年不灭,也不用砍树了,从山上或河滩上捡一些木材就够用。
为保护生态环境,全乡聘了313名生态护林员。巴坡村森林资源管护队小队长木秋云介绍,护林员每个月巡山两三次,检查有没有乱砍滥伐、非法打猎或盗采保护植物等。她说:“现在偷偷砍树、打猎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独龙人的“银行”,就在满目青山上
多年以前,独龙族没有自己的产业,几乎也没有商品观念。
现在,独龙族有了现代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脱贫之路。孔玉才介绍,独龙江乡依托生态优势,注重“长短结合”,发展草果、重楼等药材种植和独龙牛、独龙鸡、独龙蜂等养殖业,已经初具规模。
草果是独龙江乡最大的产业。这种作物种植在林下,产品可以用作药材和调味香料。目前,独龙江乡种植草果达6.8万亩,人均接近16亩,其中一半左右已经挂果。2018年,草果给独龙江乡群众带来人均收入1800余元。
龙元村村民和晓永是一名“致富能手”。他家种了60亩草果、3亩多重楼和1亩羊肚菌,养了5头独龙牛、5头猪和50只独龙鸡,投放了20个招引蜜蜂的蜂桶。他还有一辆面包车、一辆小卡车用来跑运输,媳妇在家打理小卖部和农家乐。可以说,当地能挣钱的活计,他家都在干,日子越过越红火。
旅游是独龙江乡的潜力产业。因公路升级和景区建设而暂停开放两年后,独龙江乡今年10月1日将重新开放接待游客。这被当地寄予厚望,很多人跃跃欲试,准备从旅游业中“淘金”。迪政当村的村民白忠平最近在忙着盖客栈,马库村、巴坡村则打算把村民组织起来发展民宿和餐饮等。
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表示:“从长远来说,独龙江乡要走一条自然生态与独龙文化融为一体的旅游发展之路。”(记者伍晓阳、庞明广、杨静)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