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记者来到位于灌南县百禄镇南房村的百禄扶贫产业园。田间地头郁郁葱葱,1000亩葡萄已经栽植完毕,整齐划一的设施大棚正在搭建。5000亩的稻渔混养项目基本完工,不少稻田已经投放了虾苗,田埂边支起一张张防逃网。豆丹养殖、淮山药种植、休闲观光采摘农场……一个个项目,构筑起一个集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南房村地理位置偏僻,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村民主要从事传统粮食种植,但低产盐碱地又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村经济发展一度亮“红牌”,是灌南县2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之一。经过多轮扶贫攻坚,南房村2017年实现脱贫,如今的村庄面貌实现大变样。
利用扶贫资金,百禄镇在南房村打造扶贫产业园,鼓励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发展特色规模经营,带动低收入户和村集体增收。
“今年,我们在扶贫产业园新建了高标准大棚260亩,发展‘夏黑’‘阳光玫瑰’等优质葡萄种植项目,带动了40户低收入户通过务工或救助实现脱贫,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南房村党总支书记陈勇告诉记者。
正在葡萄园打工的贫困户潘东明今年30岁,一家四口中有两个精神病人。“我得照顾家里人,不能出去打工,村里就安排我在葡萄园做些上肥、拔草的活,一年能赚两万多元。我家里的三四亩地也流转给了葡萄园,每年又有3000多元的收入。”潘东明说。虽然一家人3万元收入不算高,但已经超过了人均6000元的脱贫标准。
紧挨着百禄镇工业集中区,南湾花园小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灌南县2019年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试点项目,总投资1.5亿元,规划占地287.14亩,可以改善464户农民居住条件。“南房村661户人家,除了外出置业的,将来全部搬到南湾花园居住,集中居住与产业结合紧密,以后村民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陈勇说。
百禄镇工业集中区建有扶贫厂房,辐射周边南房、川新、嵇桥、屈东等多个经济薄弱村,厂房租金每年可以给经济薄弱村带来至少2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厂房屋顶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每年增加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27万元。租用扶贫厂房的企业,用工优先使用贫困户。
南房村是灌南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灌南县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2个脱贫攻坚重点县之一,“十三五”期间,灌南县共有省定经济薄弱村28个,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28020户74307人。
灌南县委书记李振峰表示,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具体工作中主要把握三点,一是精准,二是可持续,三是务实。“我们把贫困人群划分为两类,一是收入性贫困,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这是最重点的人群;二是支出性贫困,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但因病、残、意外等导致贫困,这些人群,需要通过扶贫、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多方面力量进行帮扶”。为此,灌南县严格按照程序对帮扶对象实行动态调整,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确保符合条件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狠抓“一户一策”“一村一策”,实行精准帮扶措施。
“要实现可持续的稳定脱贫,必须构建造血机制、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最终也要靠地方经济发展。”李振峰说。为此,灌南县全力做好“开发式”扶贫,通过发展产业,建立精准嵌入机制,更多地带动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参与扶贫项目,共享发展成果。同时,通过开展低收入农户劳动力送培训、送技能和送岗位活动,实现家门口就业,持续强化公益性岗位补贴、企业用工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都能就业。
截至去年年底,灌南县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共有18722户50578人实现脱贫,脱贫率为68.93%;全县2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脱贫,脱贫致富成效考核位于苏北12个重点县区第一方阵。
在李集镇,曾经的省定经济薄弱村新民村办起明洲农场,7000亩土地实施稻渔果混合种养项目,稻田里混养龙虾,田埂间杏树、无花果树、梨树整齐成行,新民村一跃成为全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隔壁小垛村的吴立英手持长杆网兜,正忙着清塘给龙虾苗放养腾出空间。“在这儿干活,一天给我60多元工资,真是沾了农场的光。”吴立英笑着说。
“镇里利用扶贫资金,流转土地,整合资源,组织五六个种田大户做起明洲农场项目,配备烘干房、冷库,带动周边五六个村的用工。村里新上的乒乓球拍加工厂,仅厂房出租一年就给村集体带来8万元收入,加上屋顶光伏发电每年也有十几万元,新民村一举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李集镇扶贫工作站站长贾义伦说。
新民村党总支书记孟德民说:“以前咱们这儿是打工之乡,全村3000多人有800多人外出打工。这两年村里的基础设施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300多人返村,老弱病残也在家门口找到就业的机会,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有所改善。”
“我们的目标任务就是到今年年底,确保剩下的10181户23085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巩固28个已脱贫的省定经济薄弱村,12个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实现‘新八有’,贫困村、贫困人口稳固脱贫,省级重点帮扶县脱贫摘帽。”李振峰说。(程长春 吉凤竹)
转自:新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