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0多倍、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累计减贫581万人、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强化……伴随着新中国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陇原大地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5日,甘肃省委书记林铎、甘肃省省长唐仁健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与中外媒体交流70年来陇原大地的沧桑巨变。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林铎介绍说,解放前的甘肃省曾百业萧条。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甘肃省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全省发展也开始从短缺走向富裕、从贫困走向小康。
近年来,甘肃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高增速,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8200亿元,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600多倍。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从传统的内陆省份转化为向西开放的前沿要地。林铎说,甘肃省立足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构建了陆路海路贯通联动、文化经贸相互促进的开放格局,对外合作交流逐步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
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
“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甘肃省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长期都在同贫困作斗争。”林铎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虽然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整体上还是温饱不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达1254万,贫困发生率达75%。甘肃有很多地方发展条件很差,尤其是缺水,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脱贫攻坚进入新阶段。通过扎实贯彻精准脱贫方略、紧盯脱贫目标标准、聚力解决深度贫困、发展产业确保稳定持续脱贫,甘肃省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5.6%,36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吃饭、饮水、行路等问题的解决,明显增强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唐仁健表示,甘肃省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人均粮食产量400多公斤,总体上吃饭问题已经解决。虽然受限于自然条件,目前甘肃省贫困地区还有十几万人需要饮窖水,但通过为每户家装一个净水设施,也保障了饮水安全。
交通、水利、通信等设施条件也今非昔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全省只有4000公里能通汽车的公路,如今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242公里,14个市州全部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达到1153公里,通航机场已有10个,基本建立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生态建设有了明显进展
甘肃省总体上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但却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70年来,甘肃省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和沙化、荒漠化治理,完成造林1.56亿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面积达到3.15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6%提高到11.3%。
“这对甘肃而言十分难得。在甘肃特别是河西的风沙口,种活一棵树、一棵草都非常不容易,要建成一片森林、一片草地需要付出几十年的努力。”林铎说。
同时,甘肃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崛起之路,使全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特别是这两年,甘肃省把解决各类生态破坏问题作为突破口,综合施策,扭转了一些地方生态恶化的趋势,采取有力措施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确定的年度整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下一步,林铎表示,将继续发力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两大底线性任务,积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胡璐)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