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农民脱贫增收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10





算好增收账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贵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农民脱贫增收


  春回大地,贵州乌蒙山区的田间地头一片忙碌。近日,记者在毕节市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采访,快到正午时分,40多个村民仍忙着对坝子里翻耕好的地进行除草、施底肥。


  “今年要巧打时间差,算好增收账。”海子村村支书杨帆说,村里今年5月底预计栽种500余亩大葱,现有70亩土地正在进行大葱育苗。根据村里情况,将抢种香菜、菠菜等270亩速生蔬菜,同时发展120亩豌豆、13亩羊肚菌,“以短养长”促增收。


  豌豆一亩收入3300元左右,羊肚菌每亩2万元左右,光这两项就有20万元纯利润……杨帆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


  “农业要增收,关键是调结构、变思路。”杨帆说,之前的海子村荒山多、不保水,水土易流失,村民多以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


  “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人均耕地少、土壤贫瘠。在许多贫困地区,农民养成了种植玉米的传统,但因其低产低效,群众脱贫增收“受阻”。近年来,贵州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18年,贵州各地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


  “产业结构怎么调,减玉米种上蔬菜、猕猴桃……”在海子村群众口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


  目前,海子村已建有9个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4500亩可用基本农田已流转3600亩到各农业经营主体当中。村里发展了猕猴桃、黄金李、蔬菜等主导产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村里务工等方式实现了经济增收。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3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1428元。


  今年37岁的村民魏梅,是海子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受益者之一。她说,家里8亩土地全部流转了出去,每亩一年550元收入,自己在合作社务工,一天收入70元,“现在就在家门口就业,也方便照顾正在上学的小孩”。


  相似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让黔西县洪水镇也尝到了发展的甜头。在洪水镇解放村,村民趁着晴朗的天气赶紧在地里浇水、移栽草莓苗。


  洪水镇党委书记李民赋说,按照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思路,洪水镇今年将调减玉米7000余亩,用于发展高粱、刺梨、经果林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业作物。


  他说,洪水镇去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6400亩,实际种植中药材、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7200亩,实现2350户农民户均增收1072元。


  今年,贵州将以500亩以上坝区等为重点,以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为方向,发展“专精特优”农产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毕节市为例,按照规划,将把农村产业革命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举措,在巩固去年调减传统低效玉米183万亩基础上,今年将继续调减200万亩,让持续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助推更多农民脱贫增收。(记者 李凡)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