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2019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8年工作时指出,精准脱贫有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异地扶贫搬迁280万人。
李克强说,深入推进精准脱贫,加强扶贫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社会帮扶,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经过多年的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闪耀成果。尤为一提的是,中国减贫战略也引起了国际方面的广泛认可。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表示,过去40年,中国减贫努力对联合国提前实现千年发展计划中减贫目标功不可没。
世界银行官员贝克莱·德贝莱认为,国际社会承诺通过千年发展目标这一全球协议来消减贫困和饥饿。2015年大部分目标都已完成,这要特别感谢中国作出的重大贡献。
不可否认,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国,脱贫攻坚不仅增益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探索与实践中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思路。
脱贫成效超预期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不仅上升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更是纳入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仅在2018年共减少贫困人口高达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也比2017年下降了1.43个百分点,我国在减贫方面已经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以上任务。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去年,围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全国政协召开了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会前由6位副主席分别带队,4个专门委员会参与,利用两个月时间分赴6省区34个贫困县实地调研。
据了解,全国政协调研组到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调研时,为了看望偏远山村的贫困户,委员们冒雨沿着一尺多宽的崎岖山路前行,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村民家中。在这样的调研中,政协委员们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回来后,委员们在调研报告和在常委会会议讨论发言中提出了许多好建议,也通过信息专报等形式报送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
据介绍,全国政协委员十分关注脱贫攻坚工作,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提出的提案有233件涉及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扶贫搬迁等方面。目前,这些提案都已经基本办复,很多意见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有观察者认为,我国扶贫开发的突出成就在于,在长期扶贫开发实践中,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不同贫困标准下,都能有效实现既定扶贫开发目标。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党和政府不断推进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改革开放之初以制度改革推动减贫。到1986年实施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一直在改革创新中拓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扶贫的过程中,国家对于扶贫的模式也不断创新,并采取了多样化的方式加大扶贫力度,也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尤为一提的是,在脱贫攻坚方面,决策层无论是在力度、广度和深度方面都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曾多次到各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的冯兴元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农村共减少了5564万人,每年减少了1391万人,从这一数据来看,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在脱贫致富方面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
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下大力气啃下最硬的骨头是2019年脱贫攻坚的“硬任务”。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9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落实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措施,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明显降低辍学率,继续增加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李克强还强调,基本完成“十三五”异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加强后续扶持,对摘帽县和脱贫人口的扶持政策要保持一段时间,巩固脱贫成果。完善考核监督,越是到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越要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脱贫有失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
何代欣坦言,所有扶贫工程扶到最后是最艰难的时候,不仅是扶贫资金的到位问题,更是扶贫的办法和措施的问题,因为扶贫的发生其原因很多,在这方面其解决的办法并不多,所以需要把这些办法配置到扶贫的过程当中以求效果最大化。
如何彻底消灭贫困,实现全面脱贫,尤其是深山地区的脱贫是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在教育脱贫方面,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在作大会发言时说,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投入产出比较高,在脱贫攻坚中应大有作为。从调研情况看,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方面,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薄弱,吸引了不足,贫困家庭选择中的职业学校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发达地区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未能发挥帮扶贫困地区作用。
朱永新建议,实施“中职教育扶贫国家工程”,通过职业学校给学位、企业给岗位、财政综合保障“三管齐下”,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劳动力)和未完成学业但有就业潜力的青壮年送进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扶贫对象毕业后,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跟踪管理,确保长期稳定就业,避免因视野返贫。
“脱贫攻坚,首先要提升贫困人口劳动技能,激发贫困户主动性是关键。”冯兴元告诉记者,不管是扶贫资金也好,扶贫项目也罢,如果贫困者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那么扶贫就不能持续下去。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方政府要培养贫困者的劳动技能等。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宽坪镇安家门村党支部书记宁启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国家要继续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薄弱、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宁启水说,目前来说,深度贫困地区还很落后,比如安家门村有10个组,其中4个组不同路、2个组农用车勉强能到,政府要求实施移民搬迁。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内生动力,将“要我脱贫”改为“我要脱贫”,努力完成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异地搬迁、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工作。(记者 梁文艳)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