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随着脱贫攻坚逐步向纵深推进,深度贫困问题凸显,攻坚难度递增,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
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如何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常委会组成人员各抒己见。
李钺锋委员认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仍需持续加强。报告中提到“三区三州”仍然是脱贫攻坚战的短板、重点和难点,贫困发生率较高,尽管近年来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已经很大了,但从客观来看,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确实需要持续不断地支持、扶持,才能保证“不掉队”。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2018年,全国有1386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预计有28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
开展脱贫攻坚专题调研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持续开展的一项监督工作。这份从2018年5月至12月,由三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带队,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委和民委组成人员、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对四川、青海、山西等16个省区实地调研的报告,提出了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贫困人口基数依然较大,财政兜底压力大。截至2018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且尚未脱贫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高,且越往后比例会越高。如河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超过72%,无劳动能力者占47%,65岁以上老人占26%。
“建立长效机制预防因病返贫很重要,要下更大力气抓好健康教育,开展疾病筛查和健康干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源头上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李学勇委员说,从体制机制上,要完善贫困人口医保救助政策,筑牢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商业保险、民政大病救助、爱心救助基金“四道防线”,切实做到“看病少花钱,大病有救助,生病不致贫”。
脱贫攻坚已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剩下的都是一些贫中之贫、难中之难,虽然贫困的绝对人口在减少,但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很重,难度在增加。
刘远坤委员说,深度贫困地区表面上看是贫困问题,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子问题。深度贫困地区不能为了消灭贫困而消灭贫困,而应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
“交通一通,就万事通。”刘远坤委员建议,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否则资金、人才、产业都进不去。
针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问题,专题调研报告建议,要优化中央基建投资支出结构,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统筹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重点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生存和发展条件。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进一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专题调研报告提出,对尚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众应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着力引导其增强脱贫的参与性和能动性。
郑功成委员表示,只有树立内在的信心和希望才会有真正长久的内生动力,其中更重要的还是能力提升,所有扶贫措施中教育和就业是最根本和长久有效的措施,能够直接提升脱贫信心。因此,应当始终将教育与就业摆在优先位置,将贫困人口的能力提升摆在优先位置。
此外,他还建议,应当尽快研究2020年后的相对贫困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常态化政策与实践机制,其中社会保障是根本性的预防贫困、减少贫困、为贫困人口兜底的制度安排。(记者 侯雪静)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