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保亭、临高、白沙、琼中等市县是海南省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这里背靠山清水秀、村村美景的自然资源却难以摆脱“穷根”“穷帽”。近年来,海南不断在土地整治上下功夫,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模式,将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发展高效农业等相结合,在贫困地区掀起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保持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治建设热潮,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让老百姓看到奔小康的希望。
国庆长假过后,记者一行来到海南省五指山毛阳镇牙胡村,牙胡梯田就坐落于此。这里的梯田呈五指螺纹状,从山脚盘绕到山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蜿蜒如春螺,如同一幅油画,令人赞叹不已。近年来,牙胡梯田的走红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土地整治。不少游客纷纷慕名来这里欣赏它的独特魅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年来,海南省在土地整治上下功夫,实施“土地整治+”模式,将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发展高效农业等相结合,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贫困地区掀起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保持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治建设热潮,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发挥了土地整治+产业、旅游的功效,让老百姓看到奔小康的希望,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的全面小康注入新活力。
土地整治+定向扶贫——脱贫致富不成问题
“土地整治+扶贫”模式,就是以国土资源的政策红利、项目成果为牵引,为精准扶贫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海南省已向保亭、临高、白沙、琼中等贫困市县共计安排土地整治项目资金4.76亿元,实施土地整治13.57万亩。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记者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采访,看到这里满目葱茏、山清水秀,村村是美景。
保亭县毛感乡南春村位于毛感乡东部,离乡政府驻地4公里,是一个黎族村庄。南春村四周大山环绕、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原始田野风光景色诱人。记者一进村就被一条横穿村庄的沟渠和水泥道路所吸引,沟渠内流水响叮咚,清澈见底,水泥路在村庄环绕。
原来这条沟渠和水泥道路是保亭县整合县级农田整治资金328.94万元,建设毛感乡南春村委会南律村土地整治项目时所建设的排沟,项目建设规模162.66亩。
“不要小看这条排沟和水泥路,它为老百姓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很多困难。以前只要一下雨村庄周边的农田就会被淹,无法及时排水,更谈不上开车到地里种植,现在商贩可以直接开车到田间地头收购当地村民种植的四棱豆。同时,工程建设也注入了贫困户勤劳的辛苦付出。”南春村村委会书记朱永春告诉记者。
南春村是保亭县国土资源局的定点扶贫点。保亭县国土资源局创新扶贫工作,让贫困户参与到脱贫工作中,采取“公司+农民工程队+贫困户”的模式引导成立了保亭响水顺合建筑工程队,现已有21户贫困户加入工程队,主要承接该局山体滑坡防护及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小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整合外部帮扶措施,以及公司带工程队、工程队带强户、强户带弱户等帮带方式,实现抱团脱贫、携手发展。贫困户外出务工领取薪金的同时也可领到工程队无偿收益分红,该工程队收益主要来源于施工项目收益的40%。
“通过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完善了田间基础设施,提高了基本农田质量,增加了耕地的面积。”保亭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建介绍,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南春村委会南律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让贫困户增收,将无法耕种的农田与农业产业结合,流转到农业企业中,对于具备耕作条件的,由龙头企业带领贫困户进行产业升级。依托这些项目,南春村贫困村的“帽子”已如期摘掉。
2016年,朱晓龙还是南春村的贫困户。正是南律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让朱晓龙脱贫致富,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参与到土地整治建设中,开挖掘机、运石料等工作赚到了4万多元工费,摆脱了贫困。现在土地整治好了,自己今年种植的2亩四棱豆收成不错,又可以在村庄附近打工挣钱,更重要的是不用外出在家多陪陪孩子。
记者在村里四周走了一圈了解到,南春村的房屋已整体改造过,目前村里的房子外墙还在粉刷油漆,下一步结合传统黎族文化元素上墙等方式对村容村貌进行专项整治。
“村里房屋粉刷工程也是他们工程队承接的项目,几个贫困户参与在其中,现在贫困户参与到工程建设中的积极性都提高了,这让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保亭响水顺合建筑工程队队长朱平介绍说。
土地整治+产业升级——奔小康指日可待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口市秀英区施茶村考察火山石斛园时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引入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区域特色产业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借助适宜热带洋兰种植的自然优势,海口市实施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新彩项目,建成海南国家兰花产业园,形成了蝴蝶兰特色种植品牌,建设初期就解决了500多名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人均年就业收入达2.5万元以上,成为海南省现代设施科技农业发展的典范。
地处海南省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琼中,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也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日,记者来到琼中县红毛镇什卓洋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内的百香果种植园区。毛西村委会毛西一村村民王国轨正在园区采摘百香果。“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他高兴地说。
近年来,琼中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红毛镇根据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特点,因地制宜,在牙挽村和毛西村引导群众种植了90亩百香果。
王国轨介绍,2017年7月,毛西村委会成立了琼中毛西百香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百香果种植规模为44亩,建立了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目前共有贫困户29户102人加入,合作社以400元每亩的价格向老百姓租地,村民以劳动力入股到年底分红,平时还可以在果园打临工。
这两年,毛西村百香果已成为城里人乡村游采摘好去处,更成为老百姓致富的新希望。然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已经撂荒8年,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荒地。
百香果种植的成功得益于琼中县红毛镇什卓洋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王国轨指着毛西村连接果园基地的一座桥说道,这里原来没有桥,大家是蹚水过河,或者绕道7公里才能到达果园,更谈不上开车到田间地头。正是土地整治修建了农桥8座、田间道35条才让道路畅通了,相邻几个村庄来往密切了,关系也就更加融洽了。
王国轨提到的琼中县红毛镇什卓洋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位于琼中县红毛镇,涉及什卓、草南、番响、毛西、坎茂等5个村的土地。项目批准建设规模4770亩,总投资1743万元。
“原来土地整治单一模式建设投产后效益彰显不足,为提高项目建设效益,突破常规建设模式,琼中以‘土地整治项目+乡镇+村联动农户’模式,通过项目建设的路网、渠网,项目区内田间道路通达度95%,为乡镇及村委会就本地农业及乡村旅游规划打下良好基础。村联动村民在部分耕地及周边农用地发展农业产业,包括百香果、桑蚕养殖等短期农作物,让产业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琼中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钟茂说。
种桑养蚕对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农民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改变了贫穷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收入稳定、生活富裕后恢复了自信心。
同样受益该项目的还有红毛镇坎茂村。在坎茂村共建村小组采访时,村民王福弟正在自家桑田里采桑叶。他指着自家地旁边的一条水泥路向记者说,这是县国土资源部门土地整治为我们办的好事,以前没有修路时,运东西很不方便,都靠人工搬运,现在可以把三轮车开到自家地里拉桑叶了,很是高兴。
2016年,王福弟还是村里的贫困户,正是靠项目整治才使路宽了、排灌系统畅通了,让他有了致富的信心,种植了5亩桑叶。王福弟正是靠着一批又一批的“蚕宝宝”摆脱了贫困。
陵水县近年来坚持把热带高效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促进该县农业向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借助“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模式,陵水从种植、品牌包装、物流、推广等方面做足功课,延伸圣女果产业链。
记者从陵水县国土资源局获悉,该县近年来在光坡镇建设的省级土地整理项目4个,建设总规模30361亩,总投资9545万元,有效助推了当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走进陵水县光坡镇大潜洋土地整理项目区,一条条笔直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在田间地头,路旁的稻田方方正正,灌渠、排沟相连成网,农民开着拖拉机、农夫车穿梭在田间地头、游客骑着自行车在田间道路悠闲畅游。
随着陵水县光坡镇大潜洋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光坡镇形成近2万亩优质圣女果规模化种植基地,利用GAP标准化种植,提升了产品品质,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每年举办的陵水(光坡)圣女果采摘季暨乡村休闲游活动,目前已成为光坡旅游的特色品牌,探索出一条“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的农村发展道路。与此同时,采摘季系列活动的举办,吸引了众多游客光顾,周边村民也通过售卖农副产品和经营采摘园等来增加收入。
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吃“旅游饭”变成现实
正在牙胡梯田田间干活的王大哥告诉记者,这里以前从村里到梯田里的山路泥泞难行、山坡陡峭,无法将农用车开到地里,更谈不上把汽车开到田间观赏梯田美景。现在老百姓耕种、游客来观赏梯田,都可以把车开到田间地头,方便多了。
这一改变源于五指山市毛阳镇江亮洋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建设。
据介绍,五指山市毛阳镇江亮洋基本农田整理项目2014年由海南省财政厅下达建设资金,2015年由原海南省国土资源厅下达任务通知批准建设。项目涉及牙胡村委会5个自然村,建设规模4875.5亩,总投资1726.5万元。项目重点对排灌渠、田间道路进行整治,修建了田间道路10799米,完成灌渠17条总长6368米,排沟8条总长3164米。
记者看到,从牙胡村里到梯田观赏区由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连接,一条条水泥路与梯田交相辉映,游客正在田间地头拍照留影,田间还有一条条随处可见用鹅卵石镶边的人行栈道。
“牙胡梯田既是五指山市的基本农田,又是一道特色的梯田文化景观,结合它的形成年代和独特景观特色,被誉为‘海南第一梯田’。五指山市旅游规划已把该田洋列入农耕文明的稻作农业观光项目,从申报到规划、设计、资金的投入及施工建设都围绕着梯田文化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做好相应配套等基础性的建设工作,也是五指山市到目前为止唯一以‘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模式建设+’的项目。”五指山市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主任陈远飞介绍说。
陈远飞说,该项目的建成将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梯田文化的底蕴,发展本地区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为五指山市旅游增加一张新的旅游名片,将为当地的黎族同胞提供就业机会,可以有效解决该地区人多地少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今后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工作,这有利于当地的农业结构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五指山市人大办驻牙胡村第一书记李南告诉记者,正是由于五指山市毛阳镇江亮洋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整治,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对促进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和耕地保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下一步旅游开发打下基础。 目前,牙胡梯田开发建设已有多家公司有意向进入,下一步五指山市将统一规划、引进企业,让老百姓共同参与,打造观光一体的乡村游,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
记者在乐东县采访时了解到,2017年4月,原海南省国土资源厅下达乐东县抱由镇抱邱村扶贫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任务,项目建设规模4117亩,总投资2652.10万元。其中,建设渠沟9870米,田间道路13633米。
正是由于土地整治,村里基层设施不断完善,田间地头也充分串联起来,发掘了该村文化、旅游、农业资源优势,开发建设出一系列乡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2017年6月,海南富康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乐东县政府签订“抱邱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项目开发框架协议,现已投入资金380多万元,主要完成了概念性规划、安置区及启动区修建性详规、抱邱村户外徒步策划等工作,让百姓参与到其中,吃上“旅游饭”,不外出都能挣钱。
海南省充分发挥“土地整治+”模式,让村民直接受益,还迅速激活各方内生动力,不单单成为守望了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梦想,更成为助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坚挺脊梁。(记者 尹建军 通讯员 苏恩飞)
转自:中国自然资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