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联结不到位、群众参与度较低,这是产业扶贫中常见的问题。近年来,河南鹤壁市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通过产业收益群众共享、因户施策精准联结、持续增收细水长流等一系列做法,巧解产业扶贫“方程式”,让贫困户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稳定脱贫更有保障。
利益联结不落一人
淇河,一条《诗经》里流淌出来的河。邻河小村桑园村钟灵毓秀,近年来发展旅游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在村子通往淇河的景观步道两旁,桑园村统一制作65个小木屋,为全村有创业意愿的群众提供免费摊位,村民有卖矿泉水饮料、有卖山珍特产、还有卖手工艺品……
“小小营生,生意红火。”淇滨区上峪乡党委书记李树宽介绍,“这样既避免市场杂乱无序,更关键的是村民和贫困户都能共享均沾旅游收益。”
走进桑园村,“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标语分外醒目。记者采访了解,当地除兴建了桑园商业小吃一条街让村民充分就业增加劳动收入,同时还积极拓展地租收益、光伏扶贫等增加村民资产性收入。仅两年时间,村民人均收入就从2900元增加至1万多元。
村民腰包鼓了,村集体收入盘子、乡镇扶贫基金池子也日益丰盈,乡村两级干劲儿更足。其中,村集体通过统一经营景区电瓶车等项目,2017年收入超过30万元。此外,在儿童游乐园、滑雪场、玻璃栈道等项目中,当地从每张门票中提取1元存入乡镇扶贫基金,用于扶贫临时救济。
桑园村产业扶贫同时兼顾村民、企业、村集体以及基层政府利益的做法,是鹤壁近年来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为避免产业扶贫利益分配不均、“富了龙头企业、伤了百姓情感”等问题,鹤壁还针对性地制定《创新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指导基层因户施策,合理选择联结纽带,确定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同步增收的利益分配方式,做到不落一人。
联结模式多样 确保细水长流
鹤壁市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赵庄村小吃街游客如织。53岁的贫困户冯麦英身着蓝底白点小褂、围着大围裙熟练地翻炒凉粉。忙里偷闲的她跟记者算起收入账:承包凉粉店每月保底收入1400元,还有10%销售提成;家里4亩多红薯和花椒由小吃街统购统销;此外还有土地流转收入、贫困户到户增收…… “以前想挣1块钱也愁死人,现在随便算算,七八个渠道进账,一年有4万多元收入。” 冯麦英感慨道。
鹤壁市扶贫办介绍,让产业和扶贫真正深度联结,除了精准施策不落一人,也要注意让联结形态多样化,确保“鸡蛋不放一个篮子”,农民增收细水长流。为此,各地尽可能将“股份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等模式统筹使用,形成扶贫合力。
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凉水泉村仅46户村民,小村风景优美,却交通不便,贫困发生率高达72%。“对这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容易,但搬迁之后群众如何长效致富是个难题。”灵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耿超说。
凭借保存大量明清建筑的优势,当地引进河南中旅集团发展高端民宿旅游,开发之初企业便作了充分的制度设计。村支书李二高算了算,共有5种利益联结形态:一是老屋租赁每年集体收入33万元;二是土地林地流转户均增收1.2万元;三是民宿项目建设期用工;四是花椒等农特产品企业回收;五是项目建成后小雇员、小职员、群众演员、小商品、小饭店、小作坊等“三员三小”实现长期充分就业。2017年凉水泉村户年均收入2.35万元。
从“等靠要”到主动参与
“真正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仅靠教育引导不行,关键是要有利益驱动。”李树宽说,这是他作为扶贫一线干部的最深感悟。
今年64岁的贫困户张斗贵是桑园村人,如今天一亮他便上山,寻找适合做登山拐棍的树杈回来加工。乡镇干部告诉记者,过去张斗贵一个人独居在村子一角,房子黑、衣服黑、脸也黑,整天恹恹地宅在家里,村民都叫他“黑斗贵”。
“过去没啥事情做,睡到几点算几点。现在登山游客多,拐棍不愁卖。”在易地扶贫搬迁崭新的公寓中,张斗贵手摇芭蕉扇,笑得合不拢嘴。扶贫干部还请来行家提升他做拐棍手艺,如今仅拐棍一项他每年能增收3000多元。
近年来,鹤壁着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乡村旅游、电商流通、光伏扶贫”等六大主导产业。截至今年7月底,鹤壁已先后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65个,创建产业扶贫基地134个,直接带动21187人稳定脱贫。(记者 孙志平、甘泉、冯大鹏)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