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苗族风情,多彩的非遗项目,原生态的民族美食,让贵州丹寨小镇“吸粉”无数。小镇成立一年来,着眼振兴旅游产业,保护传统文化,“企业包县”的扶贫模式初见成效。
因地制宜文化扶贫
作为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丹寨县总人口17万余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找到能让当地持续受益的扶贫产业,我们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调研。”万达集团首席总裁助理刘明胜介绍说。
起初,设想将茶叶、大米和养猪作为扶贫产业,但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养猪市场周期波动大,茶叶和大米市场竞争激烈,长期稳定收益存在风险。
丹寨风景秀丽,非遗项目丰富,以旅游景点硬件为基础、以非遗文化和民族特色项目为核心的旅游小镇应运而生。
如今走进小镇看到,这里依山傍水,建筑整体采用苗寨、侗寨风格。小镇充分融合了地方文化,拥有斗牛、斗鸡、斗鸟三个传统斗艺场以及古法造纸、苗族蜡染、鸟笼制作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宿小院,游客可现场体验古法造纸、蜡染制作、鸟笼编制等。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小镇成立首年接待游客550万人次;带动丹寨超过20个产业全面发展;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24.3亿元,比上年增长超过4倍。一年来,直接和间接带动237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
丹寨县兴仁镇台辰村农民吴明超告诉记者,他和村里5户贫困户发展了18亩优质西瓜和林下养鸡3150羽,全年在小镇销售42.1万元,人均增收4627元,“这里游客多,农产品不愁销路。”
扶产业还要扶智力、扶志气
正在俄罗斯举办的世界杯上,来自中国贵州丹寨县的6位少年护送国际足联会旗踏上体育场草坪,成为历史上首批担任世界杯护旗手的中国少年。
“我喜欢足球,它是我最好的朋友。”就读于丹寨县第二中学的莫秋说,之前自己只想过以球迷身份参与世界杯,从没有想过能站在绿茵场上。“我是多么渴望走出大山,去一睹外面世界的精彩。”
“扶贫除了扶经济、扶产业、扶收入,更要扶智力、扶志气、扶见识。”刘明胜说,世界杯护旗手项目为莫秋这样的丹寨少年提供了梦想成真的机会。
丹寨扶贫项目是一套“组合拳”——打造旅游小镇,建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专项扶贫基金。在造血脱贫、产业扶贫思路的引导下,景点带动区域收入、学院拉动“精神”脱贫、基金垂直重点覆盖的模式已经成型。“造血致富是扶贫的重要手段。”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彭泗清说,丹寨“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创新扶贫模式,为“造血式”开发型扶贫作出了积极探索。
保护文脉实现持续“吸引人、留住人”
7月3日晚,大型苗族歌舞情景式体验剧《锦秀丹寨》在丹寨小镇的锦秀剧场首演,吸引了众多观众。
该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为故事元素,讲述了丹寨世居苗族所流传的关于锦鸡衔来稻种,让苗族人民得以繁衍生息的动人传说。
据了解,丹寨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各具特色。这里拥有苗族蜡染、古法造纸、锦鸡舞、苗族苗年等7项国家级、8项省级、25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
为了保护文脉,帮助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通过举办祭尤节、音乐节、万人长桌宴等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丽云认为,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文化旅游扶贫是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之一。丹寨的扶贫模式有利于促进当地环境改善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发力,以全要素提升为扶贫目标。”彭泗清说,激活当地传统文化生命,帮助当地人创造新的美好生活,能够持续“吸引人、留住人”。(记者 史竞男、骆飞)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