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寒潮席卷全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省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一年前才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的彝家新寨,沐浴在冬日暖阳中。
“长板桥村以前是贫困村,自从实施旅游扶贫后,成功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2017年,全镇‘彝家乐’已发展到50余家,接待游客91万人次,旅游收入3600多万元。”安哈镇党委书记徐正祥介绍。
村民们也在算着自己的旅游收入。村民阿西各各一家6口人,经营着一家叫“小木屋”的彝家乐,卖彝族烧烤等特色餐。2017年,她的纯收入有20多万元。但在镇里,阿西各各的收入不是最高的。同样经营“彝家乐”的村民王达意和王拉呷,他们2017年的收入分别为32万元和35万元。
这样的收入,如果放在几年前,村民们是不敢想象的。安哈镇的村民由穷到富的密码是,西昌市旅游扶贫的深入推进。
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的生命肌理
西昌市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城市,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自2006年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西昌旅游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中国旅游新热点、四川旅游新标杆。2017年,西昌全市旅游人次超过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5.22亿元。
虽然游客接待量大增,但当地注意到,游客主要集中在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境内7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而遍布全市的众多乡村旅游景点游客量不大,旅游扶贫造血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我们提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文化提升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实现了一、三产业互动发展。”西昌市委书记李俊说。
西昌“乡村十八景”应运而生。当地投入10亿元,打造了桃源农庄、凤凰葡园、茅坡樱红等18个乡村旅游景点;投入10亿元,建成了安哈彝寨等一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点。
如今的西昌,乡村旅游景点遍布全域,特色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令人目不暇接。全市每年举办的乡村旅游节多达20多个,实现月月办节、月月火爆。
大批游客来到西昌的广袤农村,乡村旅游由此激活,贫困乡村开始分享到旅游红利。樟木箐乡丘陵村一户农家乐,曾经在樱桃节期间一天营业额超过10万元。2017年,西昌全市乡村旅游收入32.68亿元,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柱。
党政主导旅游扶贫的坚强推力
黄水乡书夫村是西昌市2016年脱贫的一个彝族聚居贫困村。书夫村脱贫的一个重要经验,是编制了《书夫村旅游区总体规划》。
“抓旅游扶贫,必须考虑旅游上位规划。”李俊说。
据了解,西昌市先后编制了《全域旅游规划》《旅游扶贫产业总体规划》《旅游十三五规划》《贫困村创建10个3A景区规划》等一批旅游扶贫规划;编制了《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邛海湿地恢复总体规划》等一批景区规划;编制了《安宁河谷发展战略与空间策划》《安宁河谷发展总体规划》《安宁河谷农文旅生态长廊试验段规划》等一批安宁河谷生态长廊规划,基本形成了西昌旅游扶贫产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
党政主导,规划引领,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旅游扶贫在西昌全域旅游的拉动下稳步推进。但在贫困村搞旅游,缺的是人才,短板是基础设施。为了破解瓶颈,西昌市的办法是“投、帮、扶、孵”。
“投”即运用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金,完善贫困群众住房、道路、给水、产业以及旅游六大要素基础设施等。“帮”即充分运用政策帮扶、技术帮扶、管理帮扶、信息帮扶、运营方式帮扶。“扶”即在管理水平、服务理念、经营思路等方面扶持,培训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乡村旅游人才,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拓、产品升级、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工作。“孵”即积极带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及其他关联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融合提升,推进当地集体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帮助贫困户脱贫。
“投、帮、扶、孵”旅游扶贫思路既练外功,更修内功。为此,西昌市投入50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10个乡村旅游景区创建3A级旅游景区工作。
尝到旅游发展甜头的安哈镇彝族村民,听说安哈要创建4A级旅游景区,32户经营“彝家乐”的村民筹资120万元,改造提升了自己的“彝家乐”;成立安哈镇旅游协会,组织村民从事彝绣等传统手工艺旅游商品生产,拉长以前主要以餐饮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西昌还依托创建工作,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产业,新建5万亩核桃基地、2万亩花卉基地、5万亩特色水果基地等,全市水果产量突破10万吨,产值达4亿元。贫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文化打底七彩西昌的厚实土壤
《彝山·彝韵》,是一台没有专业编导、专业演员的民族风情演出。编导是西昌市大箐乡党委书记,演员是该乡白庙村彝族村民。“我们唱的跳的都是祖先传下来的、从小喜欢唱的跳的东西。”村民们说。
《彝山·彝韵》讲述的是彝族历史,中间穿插了彝族的芦笙、月琴等彝乐表演和朵洛荷、火把节狂欢等传统习俗表演。现在,这台演出已经是白庙村的旅游名片,还被邀请到重庆等地演出。
“西昌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腹心地带,多元文化汇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土壤。”李俊说。
为此,西昌市精心策划推出了“4×3”文化旅游主打产品。据介绍,“4”即每年推出元旦和春节“冬春阳光之旅”、清明和端午“阳春踏青之旅”、火把节“民族风情之旅”、彝族年“美食风情之旅”四大旅游板块。“3”即四大版块分别围绕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特色艺术节三大系列,每年策划50余场活动,形成一批超过100万人次游客的重大节庆旅游板块群、一批超过50万人次游客的小长假旅游板块群、一批超过10万人次游客的周末假日旅游板块群。
文化是旅游的调色板。有生命力的旅游,来自于文化的厚植。西昌市贫困村大多是少数民族聚集村,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旅游扶贫的重要资源。
西昌市的“乡村十八景”,每一景都有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榴开客家、荷色生香、凤凰葡园……安哈镇乡村旅游的logo是“螺岭彝风”四个字。这四个字,连接着安哈镇的四大文化旅游主打产品——春节民俗文化节、三月梨花节、七月火把节、十月彝历新年节。
有了文化,旅游就有发展张力。2015年,四川省第六届冬季乡村文化旅游节选择安哈彝寨作为主会场。2016年,安哈彝寨成了4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村庄规划示范村”。
创建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是西昌旅游扶贫的核心。2016年起,西昌市再次发力乡村旅游,把大型节庆活动引入乡村旅游。2017年7月,规模盛大的彝族火把节同时在洛古波乡、大箐乡、四合乡、安哈镇点燃熊熊火把。当天晚上,超过20万游客参加火把节狂欢。(罗淙)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